在《知否》原著中,沈国舅夫人张氏生产时,明兰和她还不是至交好友。
在误打误撞走进张氏院子,碰巧遇到到她生产时,她还下意识想溜。
而真正在沈家主持大局的,是张氏之母张夫人。
看了原著张氏产子这一段我才知道,什么是贵族圈层,什么是真正的心计和争斗。
邹家和沈家遇到张家,那才是小巫见大巫。
英国公夫妇对张氏,那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邹家,只是仗着大邹氏的情意,在沈家为非作歹,相比之下,高下立现。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看那些老一辈人的斗智斗勇,那才叫过瘾。
之前张氏在国舅府受了不少委屈,可直到看了英国公夫妇的手段,我直呼厉害。
仅需三招,就让沈国舅对邹氏一族失去了耐心。
一、让沈国舅心生愧疚
张夫人知道,自己的女儿万般清高千样心气,不屑争宠耍心计。
可日子终归是要过下去的,女儿受苦,作为母亲的自然要帮上一把。
第一,她让张氏在生产时做足戏码,自己则在沈国舅面前大骂,让他知道他错的离谱。
原著里说过,张氏也知道其实那一撞并不厉害,生产时也没有性命攸关,只疼痛难忍之际,觉得自己命苦,绝望到了极点,才大喊出来——如今才知都是母亲的安排。
沈国舅听着张氏生产时撕心裂肺的叫喊声,心里已经有了后悔之心,再加上张夫人的话又占理,实在让沈国舅无法辩解。
“……你惦记着前头太太,我不怪你,十几年夫妻情义,也是人之常情。”这是张夫人的声音,“可我女儿也是三书六礼聘,圣上赐婚的,难道是我张家的闺女没人要了,非要你沈国舅来可怜!”
张家之女,世家大族,豪门嫡女,是多么的金尊玉贵,还是皇帝赐婚的正室侯夫人,竟被一个妾室欺负成这样,换做谁都偏向张氏这一边。
后有张氏卖力生产,前有张夫人晓之以理,再加上张氏确实是无辜的牺牲品,所以沈国舅也开始愧疚了。
第二,张夫人趁机抖落出小邹氏的算计,新仇旧恨,让邹家现出狼子野心,也让沈国舅更加偏向张氏。
张氏生下孩子后,张夫人进去安慰了几句,待张氏睡过去后,她忽然跟魔怔了般,疯狂的怒骂小邹氏,沈从兴刚想辩解两句,便被张夫人指着鼻子骂”有眼无珠”。然后一个妈妈跪下大声道:“侯爷当邹姨娘是好人么?不知她欺瞒您多时了。”
接着她又指出当初小邹氏为救大邹氏的孩儿下水救人,全是诓骗。
原来她当时胎相已不稳,大夫早说胎儿是保不住的,于是邹家人商量索性做一出戏,让沈从兴永远记住小邹氏的好处。
小邹氏当然不肯认,张夫人说她女儿早就查了个一清二楚,为着家宅宁静才没说出来,如今到了这步田地,她什么都不顾了——当初为小邹氏诊脉的大夫,落水后小邹氏看的大夫,还有前前后后的药方,还有哄骗孩子到池边去的婆子……
张夫人一股脑全都说了出来,就连沈国舅的妹妹,小沈氏听到这真相都气得发抖,邹家竟然敢这样骗沈家。
张氏是英国公千般万般疼爱下长大的,对人心之事向来不知,当初她还纳闷,为什么张夫人不让她把这件事告诉沈国舅,现下全都明白了。
原来,张夫人自从知道小邹氏居然敢拿姐姐的孩儿来做戏,那时她便知小邹氏心不好,早晚有一天非得收拾了。
而她也知道,当时把话说出来是无用的,到底是小邹氏失去了孩子,没准国舅爷还心疼呢。这种把柄,就是要留到关键时刻、紧要关头,方能一击即中,把对手打的措手不及。
果然,沈国舅在张氏经历凶险的生产后知道这件事,心里对张氏多了份愧疚,对邹氏多了些厌恶。
张夫人的目的也达到了。
二、双管齐下,英国公段位高
张夫人在后宅坐镇,英国公就在前朝为女儿造势打抱不平,可人家话说得太高大上了。
“陛下乃天下之主,便是要张家血战沙场,以命死搏,儿郎们哪个又会皱下眉头?!无论何时,陛下意之所向,老臣剑锋指向,本是臣子应尽的本分。何况区区儿女婚嫁之事,陛下莫要为妇人哭啼所扰。”
这桩婚事,虽然张、沈两家都不愿意,但人家张家什么也不说,还嫁了个嫡出小姐,好好履行这项义务,即使人家被小邹氏欺负成这样也不来抱怨,人家这是忠。
可转念一想,和张家结亲是皇帝的意思,报答邹家是沈家的意思,现在邹家兄妹这样对待人家女儿是几个意思?
莫非是对圣意不满,不能公然抗旨,所以私下里报复?
这样一分析,果然姜还是老的辣。英国公直接把儿女私事上升到了忠诚度问题,实在妙啊。
不仅为张氏博了个宽容大度的名声,更是给邹家安了个不怀好意的名头。
三、“好事多磨”
要不说高手对招看的才算过瘾,像张夫人这样斗过一轮的人,算计起来让邹家望尘莫及。
俗话说斩草除根,可在张夫人看来,这样却不好。
这招只适合用在大环境下,可面对沈家邹家这样的人家,还是要“对症下药”。
“真死绝了,国舅爷又该心疼了。我就要留着邹家,让那几个舅爷不停惹事,时时牵连侯府,一件件叫侯爷收拾烂摊子。你还得力劝姑爷相助,哼,我倒要看看,姑爷的深情厚意能被磨到几时?”
高明。
自己不出手,而是让沈国舅自己去慢慢厌恶邹家,让他一步步看清邹家嘴脸,这样邹家才不会在沈国舅那里有翻身的机会。
说再多做再多,不如当事人自己的态度。
最后
为女儿铺好路,张夫人又开始劝张氏。
因为她知道,世上哪有事事如意的。好日子要过,坏日子也得过下去,还得过好了。
而此时沈国舅对张氏必心存歉疚,这回他再来瞧张氏时,只要她不再给冷脸子瞧,服个软,该哭就哭,该说委屈就说委屈,该柔弱就柔弱,才是上策。
果然,产后第四日,沈国舅头一回踏入张氏屋里,夫妻俱是死过一回般,身心俱疲,两人默默对坐了许久,张氏也顾不上妈妈的告诫,自己扑在丈夫怀里狠狠哭了一场——不知是在哭自己无可奈何的妥协,还是在哭天下女子的宿命。
至此,沈国舅宠妾灭妻的事才告一段落。
其实在原著里,张氏前期的表现并不出彩,但在此事之后,张氏的性子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侯府的事亲力亲为,还在兵变时表现出将门虎女的气势,吓得大邹氏一脉和侯府的下人见到她就想躲。
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张氏,才不算辜负了她张家女儿的身份。
有勇有谋,拿得起放得下,经历苦难就学会成长,拿出自己的大家风范出来,若是她早这样,也不至于被小邹氏欺负成这样。
所以话又说回来,有时候人还是不要太清高,免得像张氏前期那般,苦了自己又不讨好,不如从一开始就拿出自己的气势和威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就像张夫人借用静安皇后那句话说的那样:你不压到命的头上,命就会压到你头上。
与其消沉,不如痛痛快快地活着。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英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