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黑泽明在电车上无意中看到广告上用大标题写的:是谁夺去了xx的贞操。
他觉得这不是所谓的自由,而是言论暴力。
为了消灭这种社会风气,他决定写一部关于自由的剧本,最后拍成了电影《丑闻》。
正如黑泽明曾经说过一句话:“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
所以,他希望可以通过他的电影表达出人性真实的一面。
凭借着这份信念,他打造了一部又一部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是怎么一步步走上奥斯卡的?
01
黑泽明,1910年出生于东京。
他的父亲是军人出身,是户山陆军学校的毕业生,毕业之后留校当陆军教官。
父亲很喜欢书法,他的中国诗词字画中,有一句是“剑史青龙偃月刀,书读春秋左氏传”,他非常喜欢。
母亲是大阪商家出身,与父亲结婚后就没有工作了,她是慈母的角色。
而父亲对他很严格,但在那个时代,很多人认为电影带来的社会影响对孩子不好,但父亲会主动带全家去看电影,他认为电影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益的。
父亲一直教育他们,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而小时候,姐姐对他说:“你一生下来就是个莫名其妙的家伙。”
因为那时候的黑泽明,智力一直跟不上同龄人。
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被人欺负,一被欺负就会哭,哭这个毛病直到长大拍电影还有这个毛病。
后来,到了小学二年级,黑泽明的智力渐渐地好起来了,连他自己都觉得神奇。
智力好转之后,黑泽明的成绩就好起来了。
快到小学毕业,他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
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语文,历史、作文、美术。
而理科他是为了保持好成绩,才勉强学的。
小学毕业考上中华中学之后,有一位老师对于他的帮助非常大,对他日后一直敢于发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位老师就是岩松五良。
有一次,历史老师岩松五良,出了10个题目,让他们考试。
然而,在这10个问题中,只有1个问题“对3种神器试述所感”有点想法。
于是,他就这个问题写了3张答题纸。
在课上,岩松五良老师说:“这里有一份奇怪的答卷。他只回答了我出得十个题中的一个,可是答案很有趣。我第一次看到这样具有独立见解的答卷。写这份答卷的家伙有出息。给满分!黑泽。”
那个时候的黑泽明很感谢岩松老师没有对他发散性思维的遏制。
他很喜欢看书,经常把省下来的钱买书,有时候会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樋口一叶、国木田独步、夏目漱石、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就是在路上看完的。
哥哥姐姐的书,凡是到手就读,不管读不读得懂。
黑泽明非常喜欢画画,最喜欢的画家就是塞尚和梵高。
中学时候,他的作品就经常刊登在校友会的杂志上。
他父亲还建议他中学毕业后报考美术学校,但后来没考上。
他当时觉得没什么,因为这样,他就可以自由地画画了。
18岁时,他的作品还获奖入选了全国性的新人作品展。
但因为1929年,他19岁这年,爆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
家里的经济也受到了影响,而画布和油彩都比较贵,他也不能再要求家里给他买齐画画的工具。
于是,他一面沉迷于绘画,一面贪婪地学习文学、戏剧、音乐和电影。
在黑泽明23岁时,27岁的哥哥突然自杀去世。
这让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无所事事下去了。
后来,他就开始靠给杂志画插画,给烹饪学校画教材中切萝卜的方法,给棒球杂志画漫画来赚钱。
但是,画这些并非本意勉强要画的东西,使他更加丧失掉了作画的兴趣。
直到1936年,黑泽明26岁那年,看到报纸上PCL电影制片厂招考副导演的广告,第一次考试要写一篇论文,题目是“列举并论述日本电影的根本缺陷及其纠正方法。”
那时候因为受哥哥作为影评人的影响,他认为欧美电影非常有趣、耐咀嚼。
而对于日本影片,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来说,他感到很多不足之处。
于是,在那篇论文里,黑泽明把想说的全部都说出来了,还一一举例。
后来在几个月后,他收到了第二次考试的通知。
第二次考试考的是写剧本,那时候的他对剧本一窍不通。
他看了看其他人,已经在唰唰地写上了。
他当时看了别人的写法,才知道原来是要先写故事发生的地点,然后再写故事。
黑泽明就按照他这样的写法去写了。
口试的时候,黑泽明第一次见到了他的人生导师山本嘉次郎,两人聊了画,聊了音乐,聊了电影,聊了铁斋、宗达、凡高、和海顿,聊到天都开始暗下来了。
而那时候因为外面还有很多人在等着,所以就意犹未尽地先回去了。
一个月后,黑泽明收到了第三次面试,这次考试是背景调查。
聊了不是很久,就通知可以回去了。
一周后,收到了录取通知。
当时黑泽明还跟父亲说:“来了这么个东西,老实说我还兴趣不大呢。”
父亲说:“如果不愿意干下去,随时都可辞掉。但是干什么都能获得一种经验,干一个月也好,干一个星期也行,还是去试试吧。”
于是,黑泽明就这么进了PCL做副导演。
02
一开始,黑泽明跟着的不是山本嘉次郎导演。
但是因为他的暴脾气,跟原来的导演经常因为意见不合,而吵起来。
最后,再次分配的时候,就分配到跟着山本嘉次郎导演。
跟着山本导演的时候,黑泽明提的意见,山本导演基本上都会采纳。
对于追随他的副导演,绝不干改变他们个性的事,而是一心一意地着力于发掘他们的个性,而且丝毫不让我们有从师学习的拘束心情,而是让我们充分地发展自己。
有一次,山本导演跟他说:“如果想当导演,就得先学着写剧本。”
于是,黑泽明每天都绞尽脑汁地写剧本。
他觉得就算一天就写一页纸,写365天,那也有365页了。
通宵工作没办法写的时候,只要有睡觉的时间,躺下之后,他还能再写2-3页。
就这样,他竟写出了《达摩寺里的德国人》这部剧本,经山本导演的推荐,发表到了《电影评论》。
后来还写了《寂静》和《雪》两个剧本,拿着这两个剧本去投了信息局悬奖征集电影剧本。
《寂静》获得了二等奖,奖金是300元,《雪》获得了一等奖,奖金是2000元。
而当时黑泽明的月薪是48元。
等黑泽明能写剧本之后,山本导演又让他学剪辑,因为想要当导演,不会剪辑也是不行的。
开始学剪辑的时候,黑泽明把剪辑室弄得乱七八糟。
他把山本导演拍的胶片拽出来,又剪又接。
剪辑师看到很生气,他跟这位剪辑师吵过不知道多少次了。
可是,黑泽明不管他怎么吵,照剪辑影片。
剪辑师看他不管怎么剪最后都恢复原样,就没吵他了。
黑泽明当副导演的时候,最苦恼的就是从来没有时间好好睡觉。
拍戏的时候,经常一熬就是通宵,有时候紧张到极点,就用唾液湿湿眼皮,再继续干。
在黑泽明跟随山本导演拍了好几部电影之后,山本导演觉得他也有足够的经验去独立拍片了。
但是,帮别人拍和自己拍是不一样的。
32岁,黑泽明开始拍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姿三四郎》,喊“开始”的时候,非常紧张。
而拍第二个镜头的时候,就不紧张了,一心想着赶快拍完。
在拍三四郎和桧垣源之助决斗的时候,原本想象的场景是需要有烈风的。
打算采用布景,用大马力吹风机制造烈风,但是效果不好。
最后用外景,选了箱根仙石原,那里是有名的大风口,但偏偏那天晴空万里,没有风。
整个摄影组的人回到旅馆等风到来。
等了很久,一股凉风从窗外刮了进来。
大家互相看了看,然后马上拿起早就备好的设备往拍摄点走。
一路上,大家顶着狂风,艰难地前行。
最后,终于在狂风停的时候,拍完。
唯一遗憾的就是,黑泽明觉得自己阅历太浅,没有很好地利用这难得的强风。
自以为充分地拍摄了强风中的镜头,到了剪辑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就还有很多细节没有拍出来。
送审的时候,房间的检查官和几位导演跟助理都坐好了,大家都在喝咖啡。
而桌子前面就摆了一把椅子让他坐,连咖啡都没有,他觉得自己简直像个被告。
检查官开口就说他的作品是模仿英美的,特别是神社石阶上的恋爱镜头。但这个仅仅是男人和女人遇上了,根本就谈不上恋爱镜头。
黑泽明当时想,如果认真地听下去,一定会被气死。于是,他就看着窗外,左耳听,右耳出。
有些话听到了,他气得要抄起椅子砸。
刚要站起来,小津安二郎导演知道他的脾气,忙说:“如果以100分作为满分,《姿三四郎》可打120分!黑泽君,祝贺你。”
最后,《姿三四郎》这部电影取得了非常高的票房。
1981年,中国第一部引进的外国电影就是《姿三四郎》,那时候的女孩子都说,找对象就要找姿三四郎这样的。
03
拍《胆大包天的人们》(又名《踩虎尾的男人》)的时候,日本战败了。
美军经常到布景场地看他们拍,有一个人还要求黑泽明给他拍张他即将被日本刀砍的照片。
虽然拍摄经常被打扰,但总算还是顺利拍完了。
送审的时候,检察官说对这部电影有异议。
于是,黑泽明就气冲冲的过去了。
没想到现在已经不是日本做主了,检察官还这么嚣张,开口就说这部电影不像话,塞个榎本健一,简直就是嘲弄歌舞伎。
黑泽明反驳说:“这实在可笑,榎本健一是位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只因为他扮演了一个觉得,就说这是嘲弄歌舞伎,你这话本身就是嘲弄了出色的喜剧演员榎本健一。
难道喜剧低悲剧一等吗?堂吉诃德有桑丘这个喜剧式的人物当他们的随从,源义经一行人有一个榎本健一这样强有力的喜剧人物当他们的随从,又有什么错呢?”
有个年轻的检查官霸道地说:“反正你这作品不成体统,拍这样乌七八糟的东西,你打算干什么?”
黑泽明把自己之前想说的话,全都说出来:“废物们说别人的作品是废物,这恰恰证明人家的作品不是废物。乌七八糟的家伙说别人的作品乌七八糟,这该是非常有趣的事吧?”
后来,这部电影被日本检查官从《关于拍摄中的日本电影的报告》中删去,而遭到禁映。
3年之后,电影部门的主管官员终于想起来看看这部电影了,看完之后,他们觉得很不错,
很有趣,所以,就把《色胆包天的人们》这部电影从禁映的名单中放了出来。
黑泽明觉得,有趣的作品,谁看都感到有趣。当然,那些乌七八糟的家伙例外。
之后,黑泽明还以《饶舌》为题写了个独幕剧,以喜剧的形式,接着剧中人物,描写了日本人一吐为快的现实状况。
那时候,还有个美国戏剧专家对这个剧很感兴趣,他跟黑泽明聊了很久。
黑泽明是从没有创造自由、对创造出来的东西概不尊重的时代生活过来的,这个时候他才开始真实地感到,对创造自由和创造物的尊重确实存在。
所以,后来又创作了很多关于社会现实话题的作品。
黑泽明的出名之作《罗生门》,表现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
他在决定拍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之前,其实一直在纠结要拍什么好。
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剧本,就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改编的。
剧本很好,但是并不足以撑起一部电影的时长。
后来,又想起了桥本忍根据芥川龙之介改编的剧本《雌雄》,觉得这个剧本白白扔掉太可惜
了。
黑泽明觉得《竹林中》已经有3个故事了,如果再创造一个新故事,就正好达到影片所需的长度。
然后想到了同样讲平安朝故事的《罗生门》。
于是,电影《罗生门》的框架就慢慢出现在黑泽明的脑海里。
那时候,黑泽明觉得有必要回归到无声电影。
他搜集了很多先锋派电影文献,回忆从前看过的电影结构,借以咀嚼其独特的电影美学。
最后,选择在京都和奈良进行拍摄。
刚开始,3个副导演来找他讨论剧本的时候,他们说已经下功夫看了,但还是不懂。
黑泽明觉得他自己已经写得很明白了。
后来还是做了解释:“这个剧本就是说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甚至可以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它描写的人心是最不可理解的。如果把焦点集中在人心的不可理解这一点来读,那么我认为这个剧本就容易解释了。”
1951年,《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狮奖。
1952年,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
04
黑泽明说过:“人不会老老实实地说自己是怎么一个人,常常是假托别人才能老老实实地谈自己。因为,再没有什么能比作品更好地说明作者了。”
所以,就算获奖了,他也并不以此而骄傲。
反而更加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来显示他对于这个社会的表达。
1954年,《七武士》黑泽明通过这部电影展示了一个深刻的隐喻:武士因他们的特殊生存状态,必将走向灭亡的趋势。它从产生就存在了一种自杀主义的方式生存,最后不得不回到自杀的归宿。
有人称这部电影称作“史诗般的巨著”,虽然没有华丽的特效、复杂的剧情和故作深沉的情怀,却宏大与细腻并举,百看不厌。
之后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师奖,被日本《电影旬报》评选为日本百部电影第一名。
后来,因为《电车狂》的票房惨淡,导致他的事业一落千丈。
1980年,《影武者》是在他的两位导演粉丝《星球大战》的导演卢卡斯和《教父》的导演科波拉的帮助下,才顺利在美国上映。
而这部电影,更是直接表达了黑泽明自己对于人性的批判。
美国著名影评人Donald Richie评价这部电影,是唯一一部没有给出任何希望的电影。在黑泽明以往的电影中,主人公不断努力,最终可以获得成功。但在这部电影中,影子不断努力,却难逃失败的宿命。
更加表现出黑泽明对于现实命运的无奈,拍摄《影武者》前的那一时期的落魄令他备受打击。
但,事实证明,命运并没有抛弃他。
《影武者》在美国上映之后,就获得了康城影展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1985年,75岁的黑泽明改编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拍成了电影《乱》。
莎翁在《李尔王》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疯子领瞎子走路是这个世界上的一般规律。”
黑泽明在《乱》中,把这句话改成了:“在这狂乱的时世里发疯才是正常的。”
直面表现出他对于战争的不赞同,和对于战争所受到的不可磨灭的创伤。
而先前他也曾经改编了莎翁的《麦克白》,拍成电影《蜘蛛巢城》。
后来,在1990年,拍摄了电影《梦》。
这部电影,映射的就是他的成长史,展现了他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对人类种种愚行的谴责。
从他的少年到暮年,用了8个梦来表现出来。
他将自己对于艺术,对于人生的领域,都放入《梦》中。
他在电影台词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人在世上尽完自己的本分,然后问心无愧地死去,是一件很可喜的事。”
《梦》这部影片虽然在豆瓣有8.7分的好评,但却一直受到了两极分化评价。
有的人觉得看完之后很失望,表达过于直白,和黑泽明大部分作品都不太一样。
但有的人却觉得看完影片后,深受同感,觉得每个梦境中的主人公都是自己。
而这部影片放映后,获得了美国金球奖提名,并获得日本电影优秀奖。
同年,黑泽明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1998年,黑泽明因脑中风去世。
这位电影大师一生执导过31部影片,每一部都是他对现实社会的记载。
徐克曾经说过:“今时今日虽然再无战乱,观众再看黑泽明的电影时也许会有不同的体会与领略,但我相信,观众看的时候总有反应,与黑泽明的电影产生关系,相反,现在太多电影是堆砌而成,我以为创作人理应通过像这种激烈的内心震荡,才可以产生这些感觉。”
黑泽明用他的一生,来打造这个属于他的电影时代。
黑泽明奥斯卡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