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乐交流节目《声生不息》在一轮又一轮别开生面的音乐交锋之后,终于迎来了最终的金曲盛典。回看这档节目,一开始很多观众在纠结部分非粤语区的歌手唱粤语歌时发音标不标准,或者是否唱了粤语歌,到后来很多观众又在呼吁大家不要过于纠结发音。但显然这档节目的核心关注点和讨论点不应该是纠不纠结发音,而是他们唱了些什么。
“港乐已死”的论调是否正确?其实只要还有人听,对于听众来说港乐就不会死。但对于非粤语区的观众来说,听到港乐的机会确实没有港乐鼎盛时期那么多。很多人对于港乐的记忆仍然停留在上世纪的一些经典老歌,所以节目比较出圈的几个舞台表演也大多是经典歌曲的大合唱,当然这也让一些观众觉得节目好像是在卖情怀,缺乏新鲜的东西。
然而当节目中出现一些大众不太熟知的歌曲时,甚至有观众质疑这些歌到底算不算港乐。其实出现一些新鲜的血液或许才是节目的初衷,港乐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过去的东西被拿来怀念,歌手们去把一些大家不那么熟知的、或是新鲜的歌曲带到大众面前,才能体现港乐的生命力和发展,单纯的老歌新唱,那不能称作生生不息。
在节目中,李健的粤语发音曾被诟病,几轮刻意规避弱项去唱港乐的普通话版本也让部分执迷于“只有粤语歌才是港乐”观念的观众不太满意。虽然不可否认发音不准确实会影响听感,但显然如果想让港乐打破圈层壁垒,进入到更大的受众群体里,就需要让非粤语区的人能够去唱,过于纠结发音和版本显然是不利于交流的。
不可否认,在音乐生产力越来越强的年代,港乐基本上不可能像八九十年代那样在内地占据强有力的地位。在有很多普通话流行歌曲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港乐在内地确实变成了小众。
相对小众的事物,若想要推广和发展,是需要接纳和包容的。有些人抱着越小众越有优越感的心态,那么只会让圈子越来越收窄。
李健在《声生不息》金曲盛典选择了梁翘柏的《我要如何不想她》。在谈及选曲理由时,他表示“鱼儿离不开这片大海,人儿还在等着他回来”的歌词看似是一首情歌,但又不仅仅是一首情歌,而是有大爱和情怀的歌,并且和节目的主题其实非常契合。并且他在歌曲间奏中加入的音乐,也有江湖汇入大海的意思。
此外,李健还表达了对节目中接触到的歌手的赞扬,认为这种交流是有益的。他还表达了对这档节目及港乐传播的看法。他认为音乐应该是用来交流的,港乐不是文物,不是要拿来看守,而是要去热爱和交流。他的观点也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可,认为这是一段有格局的发言。如果港乐只是曾经辉煌过,不容发展和创新,那就不会生生不息。
除了李健,《声生不息》中很多歌手的表现都让观众印象深刻。比如林子祥夫妇虽然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传奇,在节目中也重新演绎了不少代表作,但他们在节目中也很乐于和年轻后辈合作,学唱后辈的歌或是把自己的经典歌曲呈现出新的面貌。他们并没有以前辈自居来让大家把他们供着,他们的平易近人和冲破了年龄的活泼可爱让观众感到惊喜。
周笔畅也是节目中相对先锋的一位代表,她在选曲方面比较大胆,有好几轮选择的都是大众认知度并不高的歌曲,有些原唱歌手在内地并不被熟知,但他们的作品其实代表了港乐的不同形态。选择这样的歌曲来演唱从竞技的角度来说并不占优势,但却体现了交流和推广的意义,所以周笔畅也是很符合节目主旨的一员。
当然,曾比特和炎明熹的加入也让观众看到了港乐的新生力量。其实无论港乐还是港片,常常被感慨后继无人,但实际上有能力的后辈并非不存在,只是在整体式微的情况下,港星中的新人愈发难以破圈被更多内地观众看到。而《声生不息》至少把这两位带到了大家面前,在节目中让观众由作品及人,关注到他们。而未来他们也会反过来由人及作品,关注到新的港乐作品。
无论如何,交流和沟通是必要的。没有新的载体和契机去实现沟通,那么某种艺术形体可能确实就会像雕像一样凝固在那里,只留下刻板印象,而看不到其发展。所以《声生不息》纵然不足以用短短的十几期节目来实现港乐在内地的复兴,至少也让港乐有机会成为更多人听歌时的一个选择,这其实已经很有意义。
李健林子祥生生不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