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堆遗址,为何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要从1931年说起。
1931年春天,四川人燕道城与家人在农田疏浚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批玉石器,后被燕家送人和售卖。
这批“广汉玉器”曾在当时的古董市场上闹得沸沸扬扬。此后几十年里,围绕这批玉器对“广汉古遗址”组织了多次小规模考古发掘。
20世纪50年代,参与考古挖掘的西南博物院院长冯汉骥教授等人就认为,“广汉古遗址”和“古蜀国”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6年,广汉当地的砖厂工人在鸭子河畔的三星堆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件玉璋。
经过考古人员7天7夜的紧张发掘,“三星堆遗址”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存在于浩瀚如烟的古籍中的“古蜀国文明”终于得到考古认证!
随着一件件文物的出土,一个更惊人的真相出现了:《山海经》的神秘记载,竟然出现在“三星堆遗址”中的出土文物中!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青铜通天神树,在中外考古历史上,都堪称绝无仅有。
通天神树分三层,每层分延3个树枝,共9枝.每枝朝不同方向弯成弓形,上面挂有9只金乌神鸟。出土时,最上端的部分已经缺失,据推测还应该有一只神鸟。
翻开《山海经》,不难发现,这棵通天神树和传说中的东方扶桑、中央建木、西方若木这三棵著名神树关系十分紧密。
先看扶桑。据《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传说扶桑树是生长在东方的一棵极高的太阳神树,由两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树组成。每天早晨,羲和所生的十个太阳神鸟每天轮流升起,当一个太阳升起后,其余九个太阳就栖息在这棵神树上。
其次是若木。据《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外 ,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传说若木是生长在西方的一棵太阳神树。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扶桑树上升起,到了晚上就落在西方若木上。
此外,据《山海经·海内经》与《大荒西经》记载,若木附近有一座灵山,是“十巫从此升降”的场所。灵山很有可能是古蜀国境内的岷山。青铜神树的底座,圆形圆足,很像一座山丘,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海经》里的这座灵山。
再者是建木。据《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 ,黑水青水之间……有九丘,以水络之……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嗥爰过,黄帝所为。”
这里的“大嗥”,即上古帝王庖羲,或称伏羲。“黄帝”,即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建木是一棵盘根错节,长满了果实树叶,生长在古蜀国的“都广之野”的通天神树,是黄帝为先民所造。而上古帝王庖羲,通过建木这座天梯,登上天界。
太阳神鸟、灵山、通天神梯……《山海经》里关于三棵神树的记载,均在这座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找到了。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山海经》中许多神话带有南方地域特征,通天神树的传说很有可能肇始于古蜀,然后才流行到中原和其他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三星堆,考古学家尚未在其他区域文明中有类似的考古发现。
除了通天神树,三星堆还出土了大量和《山海经》中的“太阳神话”有关的文物。
比如帝俊和玄鸟神话。
帝俊是上古时期主宰三界的天帝,在正史中并无记载,但在《大荒东经》和《大荒南经》中皆有记载。据《山海经》记载,有鸾凤之类的五彩鸟,既是帝俊之友,也为帝俊守护神坛。帝俊和“玄鸟”在南方神话系统中是紧密相连的。
在三星堆也出土了大量和鸟有关的文物。比如一号坑出土的金杖平雕纹饰图案中,有两队被箭穿颈的鸟,带有明显的神鸟特征。
二号坑出土的青铜人首鸟身像,面部呈现方面大眼,外凸的眼球、弯长的兽耳,极易让人联想到古蜀国青铜纵目人面像的特征。其身子则为鸟身凤尾,尾羽好似孔雀开屏,粗腿尖爪立于枝头花果之上。
再如龙神话。
《山海经》中有许多关于龙的记载。比如奇异的烛龙、鸟身龙首神、人面龙身、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等等。
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也发现了大量带有龙的形象。比如一号坑出土的青铜爬龙柱形器,铸有昂首站立的爬龙,怒目张牙,威风凛凛。有学者认为,这件器具极有可能是巫师祭祀时所用的法器。
二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树上,同样也有通天之龙的形象,象征着沟通天地人神。
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焚书坑儒,几乎烧毁了秦以前各种历史书籍著作,传闻“大火三月不熄”。
但奇怪的是,对于《山海经》,秦始皇却特意吩咐不准烧毁。有人曾猜测秦始皇钟爱《山海经》是因其中记录了长生不老术。
据记载,黄帝居住的中央之国轩辕国,国民平时食凤凰之卵,喝甘露,平均寿命至少可达八百岁。
随着三星堆的持续“上新”,古蜀国和《山海经》的“秘密”或许将逐渐掀开他们神秘的面纱。
山海经黄帝文物三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