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街舞》第五期节目上线了,齐舞Battle和个人Battle让不少观众大呼过瘾,但客观而言这些都不是重点。
顶风作案与补救措施
重点是AC的发型,Battle中的AC留着非常女性化的长发,而在后期采访中则变成了相对比较清爽的短发了。AC之所以会突然间变换发型,大概率是与眼下的反“娘”大环境有关,《这!就是街舞》节目组应该是跟AC沟通过了。
即便是如此,《这!就是街舞》也算是“顶风作案”了。毕竟该给AC的镜头一个都没有落下,也没有像《披荆斩棘的哥哥》那样,把AC变成行走的马赛克。当然了,这也是无奈之举,实在是因为AC在这期节目中的参与度太高了。至于补救措施就是大量插入AC短发采访时的影像,以此表明节目组响应反“娘”的立场。
但AC的事情也的确给反“娘”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面对AC这样的艺人(舞者也属于艺人),反“娘”该不该反到底?
“娘”的本质
关于反“娘”这件事,很多人认为就是要反那些外形、言谈举止女性化的男艺人。但外形、言谈举止女性化只是表面现象,在大众所认知的“娘”艺人中,其实有很多人在私下里还是比较爷们儿的。
换而言之,有些人的“娘”是演出来的,以此来吸引粉丝们的青睐。之所以会选择这么做,原因在于这些艺人很难凭借作品去获得大众的认可,但又不愿意从底层做起。于是便如同古代青楼的女子那般,依靠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去博取关注,说白了就是为了利益而选择“娘”的。故而这样的艺人虽然名气很大,但却罕有代表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红作品不红。
同时为了诱导粉丝氪金、集资,这些艺人背后的经纪团队往往会给予粉丝不切实际的幻想,误导粉丝把艺人当成自己的另一半。这就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粉丝对艺人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崇拜之情,而是把男女之情掺杂其中了,继而造成大批粉丝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产生了扭曲。
这种“娘”理应被斩草除根,称之为社会的“毒瘤”都不为过,但类似AC这样的人是否属于此列就会存在争议了。因为AC所展现出来的这种状态并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天生就如此,这与为了利益而选择“娘”的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此“娘”非彼“娘”
众所周知,人不仅有生理上的性别,还有心理上的性别。生理性别可以通过医疗手段进行改变,但心理性别往往是不可逆的,所以硬性要求某些人一定要很表现得爷们儿,的确是强人所难了。对于这些人,大家可能永远也无法认同,但还是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歧视肯定是不可取的,但现在的关键在于,这些人适不适合作为艺人乃至公共人物?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人类能在众多物种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上的主宰,足以证明人类现阶段的进化是成功的。其中就包括了两性的这种繁衍方式,因此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男生要阳刚爷们儿、女生要贤淑温婉,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选择。
对于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不统一的人群,尊重归尊重,但真的不适合作为主流文化。要是其中有才华横溢的人,同样可以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不过还是要有所限制的。若要问具体如何去限制,说实话个人也没有明确的思路,唯一确定的是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不论如何两性繁衍的这种方式是不能被挑战的,可以允许某些特殊个体的存在,但绝对不容许特殊个体具有普遍性。
反串的“娘”
由此可见,反“娘”貌似还不能一刀切,这是一件非常考验决策者智慧的棘手问题。因为要考虑的不仅是AC这样的舞者,还包括了类似李玉刚这种反串型的艺人,总不能把反串也定义为“娘”吧?
反串这种表演形式自古有之,在历史上也出现过艺术大家,比如说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可能有人会问了,反串艺人与“娘”艺人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反串艺人的所表现出的女性化皆是出自表演需要,除了表演之外,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都不会刻意去突出自己女性化的形象。“娘”艺人却截然不同,只要亮相于公共场合,几乎时时刻刻都要展示其个人的女性化人设。个人以为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反串艺人的“娘”可以称之为艺术,“娘”艺人则属于虚假的伪装。
结语
最后把话题拉回到《这!就是街舞》,预测一下AC这一季能够走多远。冠军可能性很渺茫了,在众多国际顶尖舞者加盟的情况下,AC原本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加之遭遇了反“娘”的大环境,节目组完全有可能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通过合理的方式让AC早一些离开节目。果真如此的话,也不能怪节目组没有人情味儿,说到底没有任何一个节目愿意将重要的参与者变成行走的马赛克。
作为普通观众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理解AC,但更加支持将反“娘”进行到底!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这!就是街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