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
影响力空前的香港四大天王,横空出世。
#
张学友在封王同时加冕歌神称号。
刘德华以高人气蝉联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手。
郭富城携红遍亚洲之势,初回香港,首发精选及粤语唱片销量均破二十万。
此前一年,黎明凭《是爱是缘》夺得IFPI全年最佳销量大碟。
#
客观而论。
这是他们本身实力的结果。
也是藏身其后的唱片业巨头的较量,张黎均在宝丽金,刘德华在华纳,郭富城在华星。
而说到底也是来自市场的选择。
唱片销量是最硬指标。
而就在此时开始。
「第五天王」这个名号也就若隐若现。
其实究其根本。
是有市场上其他唱片公司,意图在「四大天王」这块超级蛋糕上分一杯羹。
譬如原本在宝丽金的李克勤。
他在黎明崛起之后随即落寞,然后在1993年转投星光唱片,于1996年加盟艺能动音。
兜兜转转,始终在市场上没有大的起色。
又比如BMG唱片公司的郑伊健。
歌影双栖,巅峰期声势迫人,销量人气皆直追四大天王。
还有「天王杀手」周华健。
背靠台湾滚石唱片,以国语歌曲大红之后,于1994年返回香港乐坛发展。
初期声势惊人,后逐渐淡出。
而另外一个人,可能很多人想不到,梁朝伟。
在1993年到1994年,隶属台湾金点唱片的梁朝伟连续发行多张唱片,计有《一天一点爱恋》、《难以忘记的你》、《日&夜》、《一生一心》以及《为情所困》,歌曲大红唱片大卖。
媒体旋即将之封做「第五天王」。
至于其他人。
比如“小旋风”林志颖,实力唱将吕方和黄凯芹。
他们基本就只是来自歌迷的一厢情愿,而非有媒体层面的认同和推波助澜。
郑伊健1991年歌坛出道。
一九九六年凭《古惑仔》系列在影坛大红,连续四部均冲上年度十大票房榜。
一九九八年,与郭富城争唱《风云之雄霸天下》主题曲且争得片头,郭富城唱片尾。
又与刘德华因唱片销量统计问题公开闹过别扭。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如果当时的郑伊健不够红、不够声势,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即便郑伊健巅峰期确实迫近四大天王,但论及市场和地位,仍然不及。
比如他在《风云之雄霸天下》和《决战紫禁之巅》里,都是双主二番。
即便到了二零零三年的《双雄》,他与黎明合作时的排位依然如此,双主二番。
所以并不是如一些狂热粉丝所言,巅峰郑伊健能够压过四大天王。
郭富城九十年代可谓单手玩影坛,尚且如此。
更遑论郑伊健的乐坛地位。
论及唱功和舞台驾驭能力,郑伊健更是差池颇多。
但人气着实可怖。
梁朝伟当时还不是影帝。
他也确有想过在歌坛发力,不然不会这么密集发片。
歌曲也颇有质量,尤其《一天一点爱恋》和《你是如此地难以忘记》两首歌,传唱度非常高。
其唱功实力也颇为可观。
但随着1994、1995年凭《重庆森林》夺得金马、金像双料影帝。
其重心全数转移到影坛。
从而与音乐这回事。
一拍两散。
周华健给人的印象是台湾歌手。
其实他在香港出生。
1986年加入台湾滚石唱片,九十年代初开始大红,随即返港发展。
他曾说发唱片只盯着张学友,其他人根本不问。
因为就整个亚洲区域而言。
确也只有张学友的唱片销量能够和他一较高低。
但如果单论香港市场。
他距离四大天王其实还有相当的距离。
而就算单以唱歌这件事情来说,如果刨除先天的音色问题。
以唱功、舞台驾驭能力以及颜值等附加因素而论,周华健对阵四大天王真的是毫无胜算。
香港地区销量,周华健被四人远远抛下。
单论唱功,张学友必然不会更弱。
论舞台,郭富城的驾驭能力堪称华语乐坛天花板。
论颜值,他连四大最后一名的张学友都打不过。
所以“杀手”概念也是短暂的。
不可持久。
李克勤以唱功著称。
他也几乎是四大时代最悲情的歌手。
本身出道较早,在一帆风顺之际,突然急转直下。
而后多年寂寞。
待得四大天王淡出之后。
才在谭咏麟的帮助下重振声势。
但若仔细探究,他的际遇也并非是生不逢时四个字可以概括。
流行乐坛的竞争,唱功只是其一。
演唱风格、舞台能力、颜值个性,这些东西都缺一不可。
就如周华健一般,若拿上述参考值对照。
李克勤实在无力与四人抗衡。
再拿另外一个数据说话。
香港IFPI,记录了最多周榜冠军的歌手。
四大天王分别是张学友 50周、郭富城29周、刘德华25周,以及黎明22周。
距离四人最近的是郑伊健19周,排名第五。
许志安紧随其后,以13周排名第六。
前辈张国荣12周,排名第七。
号称“天王终结者”的谢霆锋10周,排名第八。
“天王杀手”周华健8周,排名第九。
李克勤6周,排名第十一。
数据之前其实有聊过。
也曾被一个黎明歌迷质疑。
她无非觉得,黎明冠军周数据怎么能排四大最末。
但这个数据网络上早已公开。
而就数据的细节来看,也与四大在歌坛的声势起落相符。
所以真心不必无理取闹。
#
不管是销量,还是人气。
郑伊健是当之无愧的第五天王。
堪称四大之下第一人。
其他人则统统往后一步。
九十年代香港乐坛。
真相如此。
郑伊健四大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