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新世纪中国教育题材电影的民主美育叙事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国产教育题材电影在叙事背景、角色塑造及主题表达三个方面是比较有特点的。
纵观阿米尔·汗电影发现,其在这几个方面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叙事特点,可以与我国教育题材电影进行更加细化的比较。
我将尝试通过对比中国教育题材电影,进一步分析探究阿米尔·汗电影在三方面特有的民主美育叙事特征。
叙事背景:关注不同教育空间所存在的教育问题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开篇即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我国电影发展的每个时期,乡村都是重要的故事拍摄地,而这些影片中也展现着农村的进步与变迁。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贫困偏远地区的各方面发展始终都落后于我国城市地区,于是农村等地区的各种问题进入人们视野之中,教育问题因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也成为我国电影中所关注的重中之重。
另外,可能因农村山区等边缘空间中的教育问题较为显著且极易引起社会讨论,故我国教育题材电影的叙事背景多为贫困偏远农村或者山区。
反观阿米尔·汗电影,其得以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在于其选题与内容选择较为丰富,而选题与内容恰恰是讲好故事的基础。
即使是面对复杂的教育问题,阿米尔·汗电影的创作视野也并不局限,他的电影从多元化的层面关注到了不同教育空间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在学校教育空间中,阿米尔·汗电影对印度校园中教师权威、只唯分数等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进行批判,将其理想中的民主化“教-学”关系搬上荧幕,推崇“知行合一”的民主教学方法,以艺术教育作为民主教育的手段,把学生置于与教师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社会教育空间中,阿米尔·汗电影重点探讨边缘人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对其所应享受的公平的受教育权利与适合不同个体发展的教育进行呼求;
在国民教育空间中,民主这一价值观念作为教育内容由《印度往事》中的热血青年布凡传播给更多的印度村民,最终使得印度国民在同英国殖民者的板球比赛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阿米尔·汗通过这部影片来展现、传播其教育思想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民主美育实践。虽然现实中有诸多不尽人意,但是阿米尔·汗仍怀抱希望,试图借助视听语言的手段对民主教育进行呼吁,引起更多人对于教育本质问题的重视。
角色塑造:塑造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小人物的挣扎与执着阿米尔·汗电影中的主人公多为社会中的小人物,但电影中并非只选择某一种特定的群体来呈现,而是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都搬上电影荧幕。
比如《自杀现场直播》中贫困潦倒的农民兄弟纳塔和布迪亚,《地球上的星星》中有着阅读障碍的小男孩伊夏,《印度往事》中遭受英国殖民者压迫的印度村民,影片中的其他人物设置也形色各异,不同的人物组成了丰富的生活图景与人物群像,成为了现当代印度社会的缩影。
我国教育题材电影关注的虽然也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却着重于教师高尚伟大、无私奉献形象的塑造。
而在阿米尔·汗参与制作的影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会有对比鲜明的人物角色存在,一部分人是印度当下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而另一部分人则代表着阿米尔·汗所憧憬的理想形象,充满着对未来的思考与希冀。
就像《地球上的星星》中大部分只唯成绩的老师与关注儿童自身发展的老师尼克,《摔跤吧!爸爸》中早婚的新娘与练习摔跤的两姐妹,《神秘巨星》中遭遇家暴的母亲与勇敢斗争的尹希娅。
这样的对比设置使得叙事冲突更为触动人心,也使得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更得到了凸显和关注,让观影者看到困境之下小人物的挣扎与执着,具有乌托邦性。
主题表达:触及教育的本质问题直接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判与抨击并不难,但是过度渲染该矛盾也并非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相反,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才是当下最合理、最紧迫的。
阿米尔·汗电影抒情与叙事并重,通过视听语言将具体的教育案例展示出来,对印度教育问题中的弊端与不足进行揭露、反思,影片通过视听化教育叙事触及到教育中许多深层次的重要问题。
比如教学关系、教学手段、教育公平等,还原那些现实中被忽视的细节,并提出对于未来如何改变的呼求。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当下印度社会需要积极反思的,而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都需要去认真思索的,许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同印度社会一样的困境。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娱记三十六阿米尔·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