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微博上有一条让网友们大喊心疼的热搜——“阿娇向赵樱子道歉”。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浪姐3》中,阿娇在排练时提醒赵樱子,“你的眼神太死了”,“你不要那么死板”。
后来,赵樱子在车上向阿娇直接发问:
“你平时跟朋友说话,也是这种直给的方式是不是?”
阿娇立马低下了头,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宁静赶紧打了两句圆场后,阿娇也笑着说了对不起。
这倒是炸出了不少广东人,纷纷为她打抱不平:
“不是直,而是她普通话不好,粤语这样说很正常。”
不过,阿娇并没有自我辩解一下,而是直接向对方道歉。
于是大家纷纷对这个“性格软软的破碎感女孩”心疼起来。
其实阿娇在朋友圈中的口碑一直不错,多年的好友阿sa说:阿娇真的很好。
可这种所谓的好,却让她频频在感情里遇渣。
对于当年的xx门事件,阿娇曾回应说,只是因为不想失去对方,便妥协于“被拍私密照”。
她选择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挽留一段看似毫无责任感的关系。
阿娇在采访中说,自己一直活得很自卑。
而这种自卑所带来的“不配得感”,和她的童年经历是分不开的。
阿娇在某个节目上袒露自己,小时候一直过得很漂泊。
她刚一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而这时的母亲,也还不满20岁。
母女两人居无定所,总是辗转于各个亲戚家。
阿娇说:“我连幼儿园都换了整整7所。”
在阿娇的童年记忆中,生活没有定数,情感需求也在被压抑、忽视着。
阿娇的妈妈为了挣钱,总是奔波在外,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自己。
寄人篱下,阿娇难免活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但对于幼年时期的孩子来说,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母亲都是自己最值得依靠的保护伞,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阿娇也不止一次的向母亲表达,自己在亲戚家受欺负,甚至被打。
但妈妈却一次次的说不可能,驳回阿娇的诉求,从此两人的关系也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从心理学上说,如果一个人0-6岁时没有和母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长大后,心理能量就会很弱,容易活在不安感中。
阿娇对于安全感的匮乏,也造成了她性格的极端化。
为了自我保护,她选择封闭自己,变得内向,不爱社交。
但同时,她又渴望出现爱的救赎,希望能有一个人真正给予自己安全感。
于是,她又不得不打开自己。但这种打开,却是不设防的。
女孩在关系中,如果不设立边界,就很容易吸引到消耗自己的人。
为了维持关系,就只能不断的被对方吸血,做自我牺牲的“好女孩”。
这便是长期被父母忽视所带来的后遗症。
那么具体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比如,过于追求完美。
完美型人格的人,会在头脑中极度美化自己的形象。
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自律性很强,很多时候就像拧紧的发条一样,总是催促自己达到更完美的状态。
这更偏向于一种自发、主动的行为。
但这对于极度缺爱的讨好型人格来说,却是恰恰相反的。
他们害怕被别人看到,自己内心隐藏的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
所以会不断逼迫自己变得优秀,以此来维持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不过,这往往是被动的行为,随着“完美的阀值”越来越高,慢慢的就会感觉身心俱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再比如,容易建立不健康的依恋关系。
安全感严重缺失的人,很难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一是因为人的情感惯性。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这么一个观点,成年人的亲密关系模型,多是童年时期与养育者关系的复刻。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在家庭中获得安全感,那么长大后,他大概率还是会进入一段充满不安感的亲密关系。
二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既渴望爱,又不相信爱。
过度渴望爱的人,容易形成焦虑型依恋;而过度排斥爱的人,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
前者会为了不被另一半抛弃,而不断的降低自己的底线;后者为了避免伤害,会在发生冲突时,刻意回避矛盾,把自己包裹起来,表现得冷漠或者毫不在意。
还有,容易养成低自尊水平人格,不敢表达不满。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一个对外没有攻击力的人,往往是习惯于“自我攻击”的,比如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无法真正的接纳自己。
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明明伴侣比自己差很多,但还是会发自内心的认为配不上对方。
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不相信自己的价值所在。
于是在行为上不断的讨好对方,渴望用这样的方式换来回报。
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被善待的前提,往往是自我尊重。
那么,对于父母来说,怎样才能避免养育出一个“吸渣型的好女孩”呢?
首先,要允许并尊重孩子表达的权利,信任ta说的话。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条评论:
“父母以为是我独立了,其实是我对他们失望了,很多事情说了也没用,还会挨骂,还不如不说。”
在童年时期,父母几乎是孩子唯一可以依赖的对象,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好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容器,承接孩子的无助,接纳孩子的情绪。
就拿前不久发生的“重庆划车”事件来说:
一个小男孩被车主指认划伤了车,但男孩一直否认自己有这样的行为举动。
他的爸爸向车主做了3000元的赔偿后,依然去调了监控,他说:要还娃一个清白。
网友们纷纷表示羡慕这个小男孩,原因就是,在生活中,大多数父母的做法是,事情一旦解决,就万事大吉了。
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甚至觉得”这点问题不重要“,那么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就慢慢扎根了。
相反地,如果父母懂得看见和接纳孩子,这便会成为关系中信任感的养料,也能增加孩子面对这个世界的底气。
其次,建立边界感,不过度控制孩子。
父母如果控制欲过强,就很容易养育出一个有恐慌感的孩子。
因为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种想法:“离开了爸妈,我什么也不是,我无法独立生活。”
由于精神上的不独立,脱离父母后,就会急于寻找伴侣,少了筛选的耐心,也就增加了遇人不淑的概率。
所以,父母应该和孩子之间预留恰当的边界,培养孩子“为自己负责任”的意识。
最后,多向孩子表达爱,切忌刀子嘴豆腐心。
心理学家苏珊说:孩子会无条件的相信父母对自己的评判,并将其转变为自己的观念。
持续的打压式教育,会给孩子种下这样的潜意识:
“无论我怎么做,都达不到父母心中的标准。”
那么长大后,就很可能会极度焦虑,甚至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不美好,也不值得美好的人和事。
所以,爱孩子,就请大大方方的表达出来。
当孩子感受到被爱时,才能慢慢地学会爱,付出爱,长大后才能识人、识爱,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愿每个女孩都能在成长中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阿娇赵樱子当红女星好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