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8日讯(记者万旭明)你还看国产爱情片吗,还会为它泪流满面吗?近日,猫眼娱乐旗下猫眼研究院发布《国产爱情电影数据洞察》(下称《报告》),复盘近十年国产爱情电影的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影片同质化带来的审美疲劳已成为国产爱情电影面临的最大难题,“催泪”已不再是打动观众的灵药。
《报告》复盘了近十年的国产爱情电影代表作,2011年票房黑马《失恋33》天、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图》、2017年《前任3》、2018年《后来的我们》等都曾引领风潮。但近三年再难找到破圈之作,“2020年以来,影片类型供给出现明显失衡,作为更轻巧的爱情电影,本应有着更好的发展契机。但在各项数据都有回暖的2021年,爱情电影在国产市场中11%的占比,相比往年仍有差距。部均票房继续下行,无论是创作还是市场运作,都出现高度同质化的现象,国产爱情电影急需破局。”
所谓“同质化”,“催泪”是其中重要一环。在各种国产片的信息中,观众常能看到“破防”“泪崩”“意难平”等词语,配上怼脸拍摄的观众流泪照。《报告》表明,观察用户评论,可发现近几年高票房电影的剧情共性就是“催泪制胜”,但用户已经出现审美疲劳。2022年,同类作品已不再被大众买单,从一定程度来讲,大众对“哭片”已经“看累了”,由此反映出观影需求的转变。
随之而来的是观众评价的整体下滑。《报告》盘点2020年至今票房5000万元以上的国产爱情电影,大部分剧情评分在7分以下,只有2部影片能够达到8分以上,其中之一就是不催泪、不青春的《爱情神话》。在观众负面评价的汇总中,尴尬、莫名其妙、老套、狗血、无聊等成为高频词汇,典型情节的反复套用、强行制造冲突、缺乏逻辑和真实感,这些剧作方面的毛病是决定观众是否喜欢一部电影的核心,随后才是“主创及角色评价”等。相较于“催泪”或是亮眼的主演阵容,观众更渴求真实感与优质的剧作水平。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爱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