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再不去KTV,可能KTV这个行业就要消失了?
在KTV最鼎盛的时期,连“玻璃大王”曹德旺都忍不住在节目中献唱一首《冬恋》。而近年来,除了家庭聚会,似乎很少有人去KTV了。连曾经KTV最大的受众群体——职场白领也转而选择去酒吧、桌游认识新朋友。即便很多KTV努力转型,推出了如K歌、撸串、火锅的“三件套”,也跟上潮流发起了打折团购,但依然反响平平。
为何曾经“夜生活”首选的KTV,如今却落寞了?
一、改变了亚洲夜晚的井上大佑KTV最早的名字是“卡拉OK”,而“卡拉OK”这个名字又是从日语“Karaoke”直译过来的,中文意思是:为歌唱者准备的伴奏。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这样评价卡拉OK的发明者——井上大佑:“如果说甘地改变了印度的白天,井上大佑则改变了亚洲的夜晚。”
井上大佑本是日本一间酒吧的乐队成员,面对越来越多的顾客点名要求他伴奏的要求,分身乏术的井上大佑便自制了一台八声道伴奏机,这样即便本人不在场,也有音乐可以为顾客伴奏。这便是卡拉OK的初代机,井上大佑为其取名为“8JUKE"。1976年,“8JUKE"正式商用,一经上市就在日本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很快就风靡全球,市场规模一度超过了一万亿日元。井上大佑也因此被《时代》周刊评价“20世纪亚洲最具影响力的20人”之一。
卡拉OK在日本能够盛行,得益于当时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日本经济迎来战后最好的时光,当时东京的房价甚至可以买下半个美国。于是,卡拉OK这种家庭娱乐设备才得以大量涌入各个阶层的家庭之中。那么,卡拉OK又是何时进入中国市场的?
二、不管笑与悲,卡拉永远OK?1990年,谭咏麟在发行的新歌中曾经这样唱道:“不管笑与悲,卡拉永远OK”。从这句歌词足见卡拉OK对当时粤语歌曲的深远影响。其实,不仅仅是粤语歌,卡拉OK对内地市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当时在偏僻的农村都有卡拉OK的身影。
卡拉OK进入内地市场,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追求有品质的精神生活。当时的小商小贩在公园露天架上一个卡拉OK的音响设备,一首歌一元钱,以歌会友,边唱歌边跳舞。可以说,卡拉OK这项娱乐活动,完美地贴合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1988年,上海第一家卡拉OK厅——黄楼卡拉OK厅由一个留学日本的上海人回国创办。虽然当时的设施简陋,但开业当天即人满为患。后来这位上海人为了扩大知名度,还在1989年特意举办了“黄楼卡拉OK大奖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000多名的歌友报名。
就这样,“卡拉OK”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迅速崛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卡拉OK这种商业模式也越来越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台湾商人创立的“钱柜”,这家集餐饮、唱歌为一体的组合,完美契合了当时职场白领们一站式娱乐的需求。据说当时很多大型企业,都一度把“唱卡拉OK”写进企业管理学之中。
到了21世纪,以“好乐迪”为代表的可以看视频的卡拉OK——KTV再次兴起,但不论从影响力,还是市场规模,都不能与巅峰时期的卡拉OK相提并论了。
那么,是什么让卡拉OK这种娱乐模式,没落了呢?
三、卡拉OK终成时代的眼泪根据《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年, KTV整体客流量下滑80%。2021年,KTV注销企业达2000家。存量为5.8万家,较巅峰时期的12万家,已经腰斩过半。那么,是什么让KTV不再流行呢?
1、音乐版权
从2003年开始,不少唱片公司发起了针对KTV的“版权之战”。同年年底,深圳“加州红”卡拉OK厅成为首个因版权官司被罚的歌厅,被罚金额达70万元。
从2006年开始,中音协开始以“每天每间包房12元”价格向KTV经营机构收取版权费,高额的版权费用让KTV经营者的收益大幅缩水。
2、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
之前的消费主力70后、80后大多已成家立业,在忙着赚钱、带娃。娱乐已经不在他们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了。而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宅”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手机游戏、剧本杀才是他们娱乐的主流,KTV非但没有吸引力,甚至还会觉得有些落伍。反倒如今,60后成了KTV的主力军。
3、新竞争对手的出现
随着QQ音乐,全民K歌等在线音乐软件的出现,一展歌喉的需求已经不需要为了摊薄费用,而组团去KTV才能实现了。情侣们可以去商场的迷你KTV,价格根据消费时长而定,灵活可控。反观传统的KTV场所,为了增加收入,不停地推荐充值、办卡,让消费者无可耐烦。
再加上如今已疫情的反复,KTV整个茶叶都在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四、总结旧时代终会过去,新时代也终会到来。
2018年腾讯音乐在美股上市,最高市值超过500亿美元。腾讯音乐也有版权成本,也有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为何还能拥有如此高的市值?其实,KTV的没落只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没落,但人们对音乐、对唱歌的需求却从未减少。
谁都无需为旧的时代唱挽歌,我们只需要迎接新时代就可以了。
ktv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