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黄家驹这个名字,与唏嘘相连。
从1985年第一场自费演唱会《永远等待》,到1986年自资出专辑《再见理想》,再到1988年以《大地》一炮而红,至1993年的戛然而止。
不到十年,却经典无数。
而失去黄家驹的Beyond。
唯有渐行渐远。
只剩唏嘘。
他唱腔非常独特。
有别于很多摇滚歌手的粗犷,他的歌声仔细听来,会有细腻柔和的感觉。
所以他和崔健他们这样大多数摇滚歌手并不相同,并非去比拼谁的嗓子更经得住折腾,而是在高亢之余再能百转千回,给听众带来余音不绝的感受。
这一点,或来自音色,也或许来自他特殊的歌曲演绎方式。
比如哪怕只有三个字的一句,比如“喜欢你”,中途与尾声都会频繁用到颤音,也让歌声变得更加灵动和舒展。
从他的歌曲来说。
个人感觉是流行乐与摇滚的杂糅。
当然,摇滚音乐的定义本来就很庞杂,世界各国、各个乐队的风格本身也差异极大。
可能是基于对那种重金属概念摇滚的不喜,反而更偏好由黄家驹创造的Beyond音乐风格。
他的词作视野开阔,可大气,亦可低回。在情歌遍布的昔时,显得很突出。
作为一个几乎没有短板的音乐人,几乎可称得上香港乐坛唯一。
他曾说过,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
这也符合所谓摇滚精神所涵盖的叛逆与自我标签概念。
喜欢摇滚乐的年轻人大抵都是有一些叛逆精神的,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世界里,抵触那些自己认为虚伪的、繁琐的世事。
所以黄家驹觉得,身为歌手,就该全身心投入到中去,为何要被各种社交和综艺或者是跨越领域的事情束缚和占用时间?
这种反抗当然显得有些偏执。
但也显出一种单纯的可爱来。
其实在时代的洪流里,音乐,只是商业的一部分。
而在商业的车轮下,个人的很多东西,会被尽数抛下,不然你就得下车步行。
所以理想与现实,在任何时代都难以两全。
而这些冲突的情绪,有时候恰好就是的推动力。
1986年,曲风苍凉的《再见理想》推出。
在当时,几乎没多少人听过这首歌,就如第一场不但没赚钱还亏本的演唱会,乏人问津。
在1991年黄家驹踏上红勘体育馆开演唱会的时候对歌迷说,这是一首很老很旧的歌,讲了一种很孤独很落寞的感觉。
歌词并不刻意雕琢,甚至没多少韵脚相合,就像一个人面对你在讲心事,历数那些孤独、寂寞与生活的不如意,却显得真挚动人,尤其是嘶哑着嗓子的黄家驹在舞台上唱来。
1988年,《喜欢你》与《大地》问世。
因为音乐舍弃了爱情,所以有了《喜欢你》这首歌曲的问世。
在此后被很多歌手翻唱过。
就跟人生中很多的错过一样,其实歌中那种缅怀,那种错过之后的苦楚和细节追忆,就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不可再追”。过去的,就是永不回头的时光,以及青春年少与痴狂,和遗憾,这几乎就是人生的必然,明月注定有缺。
《大地》则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和向往情怀,黄家驹作曲,PeterLam编曲,刘卓辉作词,黄贯中主唱。
这首歌的曲其实在1986年就已谱好,只是经纪人陈健添觉得时机未到,所以推迟到了两年之后,而当时差点已经找不到《大地》的小样,而黄家驹也已经记不得谱。幸而最终还是找到,所以有了这首Beyond成名曲,获得当年十大劲歌金曲奖。
这两首歌都有非常高的传唱度。
1989年,《真的爱你》出现。
这首歌由黄家驹作曲,小美作词。
两人合作的化学作用,让这首歌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变得极强。
尤其后来四人到非洲探访贫困儿童时的演唱,让这首歌从感恩母亲的初衷,延伸到更为宏大的博爱与关怀的层面上,无疑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升华。
而这其中,小美的词尤其值得推荐。
作为一个女性填词者,小美却甚少纠缠于情爱的细节,她的视野广阔而尤具哲思。
有洞察细微、窥见本质的本领。
非常喜欢她的粤语词作。
这首歌,唱腔坚定中,带出感恩的温情,与感怀。
词曲相得益彰。
年度中文金曲,与劲歌金曲奖。
接下来的岁月里。
黄家驹持续并推出了《灰色轨迹》、《光辉岁月》、《Amani》及《海阔天空》等歌曲。
歌曲亦不必尽列。
至少本篇所列,多数人都耳熟能详。
短短岁月。
足堪尊重。
只是时日,真的太短。
黄家驹bey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