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带有虚构成分的故事中,一名瑞典科技创业者及其合作伙伴决心通过合法合规的串流服务平台彻底改变音乐行业。【详细】
今天推荐的《串流先锋》,是一部新鲜度、小众程度和艺术水准都能打五星的海外剧。
这部剧10月13日刚刚在Netflix上线,是一部6集的瑞典语限定剧,讲的是国际音乐流媒体巨头Spotify的创业史。
不知道是不是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喜欢“自反”。奥斯卡偏爱写给电影的情书,艾美奖青睐为传媒风云做传之作。如今,继承硅谷、好莱坞双重基因的流媒体平台成了视听主流渠道,他们会怎么“自反”?
答案是去拍互联网公司创业剧。
3月Hulu上线的《辍学生》拍的是女版乔布斯的骗局败落;同期Apple TV+播出的《初创玩家》讲的是WeWork共享办公神话的崛起与破灭;Showtime 野心勃勃,开了一部诗选剧《超蓬勃》,准备每季呈现一个商业奇迹,第一季讲的是网约车巨头Uber的兴衰;Netflix更有意思,为租碟业务时期的“死对头”Blockbuster准备了一部《百事达纪事》,即将在11月初上线……
这么多创业剧摆到一起,《串流先锋》是唯一一部讲数字文娱公司创业的。而且,Spotify还与现在提供网络视听服务的国际视频巨头们,同为流媒体出身,因此自反性最强。
即便悬置这些外部标签,单从叙事水准、影像实验的角度评价,《串流先锋》也是今年上线的所有互联网公司创业剧中,最好的一部。
先说它最突出的特色——视角。
这部剧虽然取材自Spotify的创业历程,这个音乐平台也确实是目前市占率最高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商,但《串流先锋》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成功学故事。
这个故事从创业者、音乐产业、律师、程序员、合伙人、艺术家的六个视角交叉呈现,每集切换一个视角,每次视角切换就是一次立场更迭。
6集看下来观众会发现,这个创业游戏中的每个角色都与其他人有博弈、有合谋,也有妥协,想要透视这个流媒体平台崛起的神话,就要在不同视角之间“交叉求证”,观察各方力量之间的张力、矛盾抑或补充、强化。
这部剧中有一个细节。
创始人在招募1号员工也是Spotify的首席技术官时,这个程序员正在读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的《古腾堡星系》。台词里,这个程序员因为创始人对书中“技术引起信息消费变革”观点的敏感,而被他打动。
从这个细节不难推测,主创不仅擅长讲故事,而且对传播学、媒介产业理论相当熟悉。
很多剧迷把《串流先锋》的结构归纳为“罗生门”范式。但在熟悉影视产业研究的观众看来,《串流先锋》简直就是一篇整合了田野调查、艺术家访谈、产业报告、公司调研、技术逻辑分析的,又爽又高级的流媒体产业论文,只不过是用视频方式呈现的。
因此,《串流先锋》的叙事方式,我愿意把它归于高级别的理性主义美学。
更难得的是,《串流先锋》的影像思维完全能够匹配故事的理性高度。
剧中视听出彩之处非常多,想用文字完整转述几不可能,这里只尝试详述一点。
从《串流先锋》的影像规模可以估判,这部剧应当预算并不宽裕。但主创把这种不宽裕拍成了一种天才风格。
比如,在第三集中,从公司法务视角展开的故事需要在大量场景之间不断切换。主创只用了一个走廊,就以剧场式的转场完成了所有任务。而且,这几个转场还为人物心理、剧情节奏、形式风格疯狂上分。
最让人拍案的是全剧的最后一个镜头。
平台创始人和音乐艺术家在美国白宫外的华盛顿纪念碑下,完成了最后一次谈话,创始人将继续公司的“剥削”制度,艺术家的生存困境无解。
故事本该就此黑场,在唏嘘中落幕。但主创却切换了一个幕后镜头。原来,这个镜头并不是发生在白宫外,而是在瑞典荒郊野外的绿幕前拍的。
虚构这层窗户纸捅破,观众瞬间清醒——剧中的音乐流媒体创始人,现实生活中正是为视频流媒体平台“打工”的艺术家。剧中的艺术创想多么振聋发聩,最后一幕中的因陋就简就有多么窘迫和讽刺。
【文/铁皮小鼓】
流媒体Spotify创业串流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