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横行霸道的这几年,沉下心来看一部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不算上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在家看电影的人往往更习惯二倍速,或者快进。
短视频提供高频率的爽点,让我们被一种好似真的存在着的“收获感”包裹着。我们觉得自己收获了什么。结果最后脑子里还不是只有“这个女人叫小美,那个男人叫大壮”之类的词条。
图片来源网络:短视频解说常见的主角代称
许多人对电影的感知,似乎仍旧停留在故事上。为什么说是故事,而不是剧本?因为许多人看电影的时候,会把剧本之外的,包括光影效果,演员演技,道具创意等东西都理解为故事。而剧本只是给出了一个大致结构,唯有到分镜头脚本以及导演手册时,才有了后续的事物。
图片来源网络:分镜头脚本
近日来,我发现,当我在看外语片时,我的眼睛几乎是全程盯着字幕的。虽然这样我也能看到画面,听到声音,甚至某些情节中也能够感受到导演的设计。但是,这和我看中文电影的感觉还是有了那么一丝丝不同。
中文是我的母语,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电影的画面上,毫无阻塞地欣赏着每一个场景。即便因为一时走神,也不会因为听不懂外语而必须倒带来理解刚刚过去的片段。
发现了吗?
在烂大街的“这个男人是小帅,那个男人是丧彪,他们要共同对抗弗布勒”的电影解说中,我们品读不到这些细节。我们就像是囫囵吞枣一样地,略去了许许多多连接性的环节,而直接用拼贴的画面来脑补一个故事。
我们的确享受了一个故事。
一部片长120分钟的电影,单拎出主线来,5分钟讲完真的是绰绰有余。毕竟这些都是编剧的基本功,当编剧向导演,甚至是商业气息更为浓重的制片人讲述剧本时,也是如此。但是,一部好的电影,只有主线吗?
图片来源网络:电影《盗梦空间》
或者说,一个好的故事里面,就只有一个故事吗?每一部电影,除了一条明确的主线外,还会有着要么支持,要么分流的多样支线。这些支线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多维度编织出立体的形象。最直接的支线,塑造人物。最隐晦的支线,埋下情感伏笔。
然而,当我们看这些短视频的解读时,为了压缩时间,他们往往砍掉了那些在他们看来啰嗦,无趣,甚至不够爽的片段。然而,在正常的剧作中,编剧既然设计了这个桥段,就必然会对剧情有所影响。
尤其是黑色喜剧系列。黄渤主演的《疯狂的石头》,这种多线交织盘绕,笑料频出,荒诞不羁的高剧情喜剧。如果当当看解说,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群人在寻宝夺宝的一条主线。体会不到方言电影,以及其中多个角色彼此的让人啼笑皆非的个人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电影《疯狂的石头》
而电影,其实又不止故事。
一部完整的电影,除了出色的故事,还有着考究的美术构图,道具设计,角色逻辑,演员表演,场景规划,背景音乐,剪辑节奏……
图片来源网络:影视拍摄现场
这些都是无数电影工作者的心血所凝。也正是这一系列“工业过程”让电影成为了第九艺术。120分钟旳电影,唯有看了120分钟,才真的品读到了他们的巧思和妙想。
那些热衷于追逐5分钟看完电影的人,一辈子也无法拥有这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