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大喜剧类综艺轮番翻车。
先是《脱口秀大会5》。
从第一期开始就风波不断。
目前豆瓣评分已经降到5.0。
再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
最新的一期中,两部作品引起不小争议。
一个是《男友来了》。
拿女性向恋爱游戏里的「纸片人男友」为笑点,结果遭到了许多玩家的吐槽。
被认为既含有刻板印象,又有侵权嫌疑。
最终,节目组致歉,并下架该作品。
另一个是《妈妈的味道》。
本想用妈妈对子女的过度关爱为梗,结果不仅不好笑,还让许多人感到不适。
两个作品的争议,招来了不少差评。
不到一天时间,节目的豆瓣评分就从最初的8.8,下降到8.1。
好在,整体口碑算是保住了。
但轮番翻车,也折射出来一个显著的问题——
好的喜剧,似乎越来越少;
喜剧创作,似乎变得越来越难。
借这个机会,鱼叔想用一部豆瓣8.5的老片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因为它所讲的,正是喜剧创作中的真实困境。
《笑之大学》
笑の大学
1940年,战时的日本加强了文化监管。
在警察局设立了戏剧检查科。
负责喜剧检查的官员,是向坂(役所广司饰)。
他一生从没笑过,永远板着脸。
但偏偏就是他这样一个不苟言笑的人,掌握着剧本的生杀大权。
椿一(稻垣吾郎饰)是笑之大学剧团的喜剧编剧。
这天,他带着他的新剧本来到检查科。
在这里,他会直面向坂,等待那个红色的「许可」印章。
然而,他的剧本在向坂这却碰了壁。
其他人的剧本都贴了不少红色纸条,以标注那些要修改的地方。
但在椿一的剧本上,一点红色也没有。
非常好?
并不是。
而是太差,差到要全部重写的地步。
眼看「不许可」的章就要盖下。
椿一拼命争取到了改剧本的机会。
但,改剧本谈何容易。
一方面,时间紧张。
此时距离公演,不到一个月。
而向坂给出的修改期限,只有一个晚上。
另一面,要求苛刻。
要把故事地点换成日本,角色都改成日本人。
椿一原来的剧本,是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改成了《朱丽叶与罗密欧》。
类似于一种对经典的恶搞。
所以说,向坂的要求相当于把整个故事的背景全部改掉。
到了第二天,椿一如愿改出了「日本本土版」。
没想到,笑果更好。
但,向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什么昨天没一起说?
傻孩子,昨天没说是体谅你怕你太辛苦。
这一次,要求在剧本里加上「为国」的台词。
借此,来燃起观众心中的爱国热情。
而且不止一句,还要三句。
第三天,椿一在新剧本里确实加上了三句「为国」。
但,却是把一位艺伎的名字叫作「阿国」。
不仅「为国」要继续改,这回还要删去所有有伤风化的剧情。
具体来说,所有的亲吻都要去掉。
亲额头也不行。
而这个剧本,恰恰是一个爱情故事。
第四天,椿一终于改到向坂满意。
但没想到,过了他这关,还有个主管上司。
上司即署长,要求加上一个警察角色,还得是能影响剧情的正面角色。
名字都准备好了,就叫署长自己的名字。
又过了一晚,新角色得到了署长的认可。
但,又轮到向坂不满意。
他认为这就是个跑龙套的角色,没有任何必然性。
等到了第六天,整个剧本终于变得完善。
向坂也终于点了头,说出那句「没问题了」。
趁着兴致高,椿一由着性子向向坂大吐苦水。
不料,酿了大祸。
椿一忘了向坂的身份,而向坂听了也大为恼火。
于是,他又多给了一条,也是最无理的修改要求——
搞笑的词句全部删掉,这部剧还必须是喜剧,连让人在心里笑也不行。
说白了,他要求椿一写出「不能笑的喜剧」。
这明摆着是刁难。
但椿一没有一句怨言。
他没有像之前那样求情,而是坦然接受。
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够改出来。
整个故事前后历时7天,也对应着上帝创造世界的时间。
7天里,向坂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要求,给椿一的喜剧创作制造了无数阻碍。
但在无形之间,向坂的要求也将椿一的创作力推向极限,不断提升了剧本水准。
间接促成了一部顶级喜剧的诞生。
同时,二人的心态和彼此间的关系,也都逐渐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不仅见识到审查者的刁钻,也领会到编剧的心酸。
从编剧椿一之口,也得以看到那些创造好喜剧的技巧和手段。
这之中,有许多常见的喜剧创作理念。
比如戏仿。
就是借别人的作品,进行调侃、讽刺。
借的作品,必须是人人熟知的名家经典。
我们熟悉的《大话西游》《国产凌凌漆》就类似于这种。
而片中,椿一最初借用的正是莎士比亚名作。
然后再从里到外,将这个经典打乱、恶搞、颠覆。
喜剧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比如抖包袱。
这是喜剧中最常见的手段,即把设置好的悬念揭开。
椿一写了这样一幕:
本该在下一幕登场的神父,竟然提前登场。
这样一来,也就人为打乱了叙事逻辑。
不合时宜的神父,得看着活着的罗密欧说他死了。
包袱一抖,笑点即出。
比如谐音梗。
为了将三句「为国」放进剧本,椿一加入了主角母亲煮回锅肉的桥段。
「锅」即「国」。
前面对国的热爱,后面变对锅的喜爱。
除了这些常见的,电影还展现了不少高级手段。
尤其是对于那些刁钻的修改要求,椿一妙笔生花,柳暗花明。
比如,被要求把整个西洋故事改成日本背景。
椿一先是觉得这不可能。
后来想想,这原先的剧本就是「戏中戏」。
如果将西方故事强行移植到日本,则让日本民俗故事多出了不存在、甚至离谱的情节。
这个改动直接让戏中戏的味道更浓,笑点更足。
再比如,被要求删掉所有亲吻情节。
让一个爱情故事完全没有亲密戏份,不管怎么看都会觉得这是个难解之题。
但,椿一反其道而行之。
放弃利用亲密戏份来表现爱意,而是用他们不能亲吻来凸显笑点。
在新的剧本中,每当两位恋人要亲吻,总会出现外界干扰,让他们亲不成。
千奇百怪的原因,成了阻挡在两张嘴之间的阻碍。
同时,也为剧本增添了许多笑料。
就这样,不能亲吻,从最大难题变成全场最佳。
同时,增添的笑料并不是完全生硬地出现,而是要兼顾逻辑合理性。
就像按照警察署长,要求增加一个警察角色。
起初就是个工具人,突然路过,干扰男女主,既生硬又尴尬。
在有过警察执勤经验的向坂看来,完全可以让这个警察角色的行为更合理可信。
于是,建议椿一改成了一个追小偷的警察角色。
同时,还改掉了警察追小偷时那句简单的「站住」。
因为在现实中根本不会这么喊。
如此一来,最终的效果更好。
追小偷的警察不断来回,无心之间打断了男女主即将亲吻的瞬间。
一边是抓不到小偷的警察,一边是亲不到嘴的恋人。
两个笑点就这样顺理成章地碰到一块,成了剧本中最好笑的桥段之一。
而椿一的真诚与努力,也渐渐得到了向坂的理解和尊重。
无心之间,两人开始惺惺相惜。
一起出谋划策,为剧本贡献合理而又有趣的笑料。
出色的创作智慧,固然是写出好作品的关键。
但更重要的,是对创作好喜剧的热情与努力。
持续不断地磨砺剧本,才能打造出一部真正的佳作。
电影中的编剧椿一,足够敬业。
但更神的,还得数这部电影的编剧,三谷幸喜。
三谷幸喜是日本著名的编剧,横跨影、视、舞台剧的三栖大咖。
三十年多年来创作了数不清的经典作品,既擅长喜剧,也拿手推理。
著名的推理剧《绅士警探》就是出自于他的笔下。
喜剧代表作就更多了。
而且很多都成为喜剧界的经典,被反复致敬和改编。
比如2008年的《魔幻时刻》。
就被国内翻拍成《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在今年春节档上映。
上为《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下为《魔幻时刻》
这部《笑之大学》最早是三谷幸喜在1990年代创作的热门舞台剧。
直到2004年被拍成电影。
后来又被国内改编为舞台剧《喜剧的忧伤》,由陈道明、何冰主演。
2011年话剧《喜剧的忧伤》
《笑之大学》可以被看做是一部戏中戏。
三谷幸喜写下了一个修改剧本的剧本,创作了一个正在创作的喜剧。
既让观众得以见识到喜剧的高明巧思,也展示了喜剧创作的艰难过程。
而最重要的是。
他用这个反复打磨喜剧的故事,点出了喜剧最本质的来源,痛苦。
片中,最让编剧椿一痛苦的,是向坂。
或者说,向坂背后所代表的一系列阻碍。
当然,喜剧不是用来贩卖痛苦,也不是为了让痛苦合理化。
而是将我们的现实困境和负面情绪,进行消解的一种方式。
《笑之大学》里,椿一所面临的编剧的痛苦,相信是所有编剧都会遭遇到的。
即便是日本的三谷幸喜,也难逃此难。
但他并没有因为这种痛苦,放弃编剧这项事业。
而是将其写成一部喜剧的剧本,来化解这份痛苦。
自古至今,几乎所有的喜剧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
远一点的,如喜剧大师卓别林的诸多经典。
《城市之光》的背景是经济大萧条,《摩登时代》的背景是血汗工厂,《大独裁者》的背景是纳粹崛起。
近一点的,如周星驰的《喜剧之王》。
也拿自己当年跑龙套的痛苦,当做喜剧的素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创作好喜剧之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
要把生活的苦咽下去,再把笑吐出来。
而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只将向坂的身份,简单地当做一个提出修改意见的审查员。
他其实也代表了一众「难讨好」的普通观众。
首先,他对喜剧迟钝,没感觉。
任何简单的搞怪、无厘头的滑稽,都不能逗乐他。
其次,他知识结构古板,很难get梗。
平时不爱看喜剧,甚至也不怎么爱看戏。
椿一写了一版解构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他却要专门去查资料,确认一个叫莎士比亚的英国作家,写过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
所以,他才让椿一把故事背景改成日本,人物改成观众熟悉的民间角色,并塞进很多日本特色元素。
这种本土化改编,其实就是为了针对像他这样的普通观众。
但内地许多喜剧类节目,却渐渐走向了一个小圈子。
就像《脱口秀大赛》第五季,被许多人吐槽,内部梗泛滥。
而且,大量融入了炒股、星巴克等城市化元素。
越走越窄的话题,也就逐渐跟普通观众渐行渐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他过于正经,严肃。
容易把笑话当真。
更容易上纲上线。
所以,像向坂这样的,是最容易被喜剧冒犯的一群人。
但问题来了。
这样的观众,要忽视吗?
前不久一期《圆桌派》,也邀请了两位脱口秀演员,讨论了这个话题。
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
所有的线上演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
总有一部分人,会被冒犯。
但,我们知道:
绝大部分的喜剧,都是用一种夸张的方式,对一种人物或现象进行调侃、讽刺。
丑化+刻板印象,是必然。
某种「偏见」,也是必然。
但关键在于,要把这种冒犯和丑化,做得可爱,不至于让人反感。
这是喜剧创作,最具挑战的一点。
因为其中的边界很难掌握。
一方面,可能是创作者自己没把握好尺度。
即使创作的初心再好,最后呈现的效果也有可能让人感到不适。
就比如这次引发争议的《妈妈的味道》。
从台词到动作再到神情,都极其夸张地展现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关心」。
本想制造笑料,结果却制造了焦虑。
让人笑不出声,还感到一些膈应。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部分观众过于玻璃心。
听不得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输出。
特别是对于线上的喜剧类节目。
受众是扩大了,但充满敌意与对立的受众也扩大了。
所以,现在的喜剧,既要求创作者要有想象力,同时还要注意分寸感。
或者说,既要照顾分寸感进行创作,还要抓住大众的笑点。
但,在如今这个众口难调、喜恶割裂的时代,谁都难以兼顾所有人的口味。
从外部环境到内部本身,喜剧创作所面临的限制在肉眼可见的增多。
翻过一山还有一山,一切都充满未知。
对创作者而言,所有的阻碍都是艰难的。
但做好喜剧没有捷径,只有一条路:
相信自己,坚持下去。
努力,奋斗,认真做好每一个喜剧。
电影警察经典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