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成龙出生于一个佣人之家,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和光环的底层小人物。6岁时,他被“卖身”到中国戏剧学院,进行了为期10年暗无天日的魔鬼训练。17岁时,他开始闯荡电影圈,凭着一身孤勇奋战到现在,以创纪录的全票通过的结果获得了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成为了无人可超越的传奇。成龙能够逆袭成功,靠的是什么呢?他的自传《我是成龙》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小人物也可以书写自己人生的奇迹,成龙用自己的奋斗史告诉了我们人生路要如何走才能行稳致远。
01不做第一,要做唯一成龙入行时,李小龙已封神。他俩首次交集是《精武门》,后来在《龙争虎斗》中不“打”不相识。但很快英雄故去,成龙被委以重任,要成为李小龙第二。这条不适合的路和人们过高的寄托让成龙受尽了嘲讽,成为了票房毒药。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枉然,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好在,吴思远和《蛇形刁手》的出现给成龙带来了转机。从这里开始,成龙选择走一条与李小龙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不再演大侠或英雄,而是去演一些面对生活不屈不挠的小人物,同时把喜剧表演融入到武术中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龙式电影。找对了方向后,成龙如鱼得水,大获成功,演艺事业越走越顺。成龙的人生信条是“不做第一,要做唯一”,他这些年的成功得益于对这个信条的践行。走别人的路虽然容易却很难出彩,走自己的路虽然艰难却非常值得,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便可以创造奇迹。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才能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02匠人精神,精益求精今年是成龙从影60年,在这60年里,电影几乎是成龙生活的全部,他对电影的付出与热爱少有人能及。他是最专业、最敬业的明星,从入行到现在,一直全身心投入电影,初心从未改变。成龙入行的起点并不高,也是从跑龙套、做替身开始的。但他认真爱钻研,就算是再不起眼的角色,也用心演绎,一开始便凭借“死得最好”打开了名声。这种认真的态度让他18岁成为武术指导,22岁做了导演,在当年算是一个小奇迹。成龙拍戏从不惜工本,只追求完美。从最开始的套招到真正的实拍,他会反复地研究每一个细节,经常将一个镜头拍摄十几遍,在《师弟出马》中有一个镜头就NG了120次,只为拍到一个满意的效果。成龙最重要的一个电影标签是:不用替身,亲自表演极度危险的特技动作。他创造了很多一生只有一次的极限表演,比如,《A计划》中跳钟楼那一幕,《警察故事》中抓住挂满圣诞彩灯的立柱滑向地面那一场景。这是成龙不同于别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用命搏出来的成功。这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让成龙一步一个脚印,不断书写着自己的电影传奇,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03利他精神,心有大爱成龙是圈内公认的人缘好,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心中有大爱。他是从底层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所以,他始终对底层人物保持着一份和善。以前武行受伤自认倒霉,惯例就是“受伤了,别来了”。成龙打破传统,依旧给受伤的人发工钱,还派人去照顾他们,这种有人情味的做法,让大家无怨无悔地拼命付出。成龙提携和帮助过很多圈内人,像吴彦祖、张静初等,拍《尖峰时刻2》救过溺水的工作人员Andy,也帮过陈可辛、周润发等很多人站台。他一直以来的热心相待换来了大家的喜爱和尊重。成龙的电影充满正能量,一直为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它还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十二生肖》这部电影更是促成了国宝兔首和鼠首的回归,让人肃然起敬。成龙热衷于慈善,国内外各种灾情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还捐款兴建了很多“龙子心”学校,让小朋友可以好好读书。成龙身上让人称道的优点还有很多,他注重环保,不乱丢垃圾,不浪费食物……这样德艺双馨的大哥,怎能让人不爱呢?
写在最后成龙是与熊猫、长城齐名的外国人心中的中国三大国宝。成龙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的诞生却有迹可循。成龙从底层一路攀到顶峰,靠的是那份坚韧,那份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那份对电影的热爱,那颗心中有大爱的赤诚之心。《我是成龙》讲述的是成龙的成长故事和奋斗史,但却可以在里面照见我们自己。希望读到这本传记的人可以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早日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那条光明大道。
成龙电影匠人精神有一种电影叫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