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
苏北涟水城阴云密布。
敌机呼啸而来。
地面上,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向我华东解放区疯狂进攻。
战火硝烟中,连长石东根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
一次又一次将敌人击退。
但我军也损失惨重。
58团苏团长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面对敌军来势凶猛,军长沈振新经过深思熟虑,当即决定:
6点钟结束战斗。
正在阵地前线的58团刘胜副团长,非常想不通。
连长石东根,也同样想不通。
但还是执行了军长的命令。
因为涟水城失守,所以迫使当地众多老百姓和部队一同转移。
士兵们的情绪,一度十分低落。
然而另一厢,有一个人,兴致倒很高。
他就是国民党74师师长张灵甫。
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得意洋洋地和部下来到涟水宝塔前,留下合影。
他虽然面色平静,但依然显得高高在上。
面对同僚的吹捧,张灵甫愈发不可一世。
但他手下的营长张小甫在战斗中被俘虏,却成为他的心头大患。
张小甫被俘后,原本态度也很强硬。
不吃不喝不配合,试图顽固到底。
甚至还扬言,你们对付我一个人容易,想对付74师,那简直是做梦。
话音未落,便传来沈军长铿锵有力的声音:
你们以为美帝国主义,给你们飞机大炮,就打不败?就可以一辈子骑在人民头上?
你们才是做梦。
沈军长义正严词地告诉张小甫:不仅消灭74师是必然的结果。
而且还要把国民党的400万军队,全部彻底地消灭干净。
窗外寒风呼啸。
屋内的沈军长却夜不能寐。
毕竟他面对的,是敌军74师,是国民党的王牌部队,是强大的对手,不容小觑。
好在丁政委终于回来了。
两人对涟水战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一致认为,虽然撤退有些过早,但对大局有利。
正是因为六纵在涟水缠住了74师,所以才保证了宿北战役的最后胜利。
沈军长和丁政委共同的目标,都是消灭74师。
但同时他们也知道,要灭掉这么大一个敌人,不能仅靠一个战役。
而且目前最要紧的,是让全军上下,尽快理解和适应新的形势。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跟上。
部队继续北上,朝山东方向撤退。
战士们的情绪都很低落。
许多人都不愿离开自己的苏北老家。
八连排长杨军对大伙说:干革命,可不能老围着自己的家门转。
因为,全中国都是我们的家乡。
他的这番话,获得了丁政委的认同。
政委对战士们说,山东可是个好地方啊,不仅各地有特产,而且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全都是山东好汉。
而此时,山东的老百姓,也正在欢欣鼓舞地准备着,迎接人民解放军的到来呢。
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淳朴的山东沂蒙老区人民,用质朴的行为,和真诚的笑脸,温暖了从苏北赶过来的子弟兵的心。
也赶走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和因吃败仗而产生的郁闷情绪。
部队的新兵补充得多。这给政治思想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但58团政治委员陈坚却很有信心。
他决定和新任58团团长的刘胜一起,鼓舞士气,把担子挑好,把每一仗都打好。
为了迎接新的战斗,也为了尽快适应山东南部山连山的地形,战士们加紧训练。
射击、投弹、野练……一刻也不肯停歇。
而且个个摩拳擦掌。等待新的战斗任务。
可是任务却一直没有安排下来。
这让脾气爆、性子急的连长石东根,变得十分焦躁。
因为兄弟部队捷报频传,而他却只是带着战士们一个劲儿练兵。
这让他产生了有劲儿使不出的挫败感。
他找到刘胜团长,却遭到刘团长的严厉批评。
陈坚也到战士们中间鼓舞士气,告诉大家:既然大家能够征服一座座大山,那么打垮国民党的74师,也是指日可待。
国民党军为了迫使我军在临沂一带进行决战,在我军背后,出动了三个军6万人,占领了莱芜,并向南推进。
张灵甫也命令先头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北上。
如此一来,在我军正面,敌军也集中了74师、83师等20万人,沿临沂一线齐头并进。
很显然,敌军是企图对我军造成南北夹击之势。
但我军没有上这个当。
我军野战军司令部决定,除了保留少数部队在南线阻击外,其余大部分主力,都避开正面敌人,转头北上。
在运动战中,先吃掉占据莱芜的敌人。
而沈军长的任务,就是拿下莱芜城北口的吐丝口镇,截断敌人往北的退路。
这显然是场硬仗。
好在战士们情绪高涨。
大家连夜急行军,赶到了吐丝口。
战斗很快打响,先是出其不意地炸掉了敌人的封锁线。
然后一鼓作气冲进城内,一举端掉了敌人的老窝。
刘胜所带的团因为被留下作总预备队,所以他在思想上很有情绪。
但经过陈坚的耐心开解,他心里的疙瘩,也被慢慢地解开。
刘胜终于接到了战斗任务。沈军长命令他,次日中午12点以前,一定要解决吐丝口镇的全部敌人。
刘胜立刻组织了突击部队,如猛虎下山,越过前沿;又如钢刀,直插敌人心脏。
打得敌军晕头转向,很快就灭掉了敌军的师部。
然而战斗中,也有牺牲。
敌人的一座碉堡,在我军的猛烈攻势下,举出了白旗。
连长石东根命令战士前去缴枪,然而排长杨军却认为应该先把情况搞清楚。
可是求胜心切的石东根并未接受意见,一意孤行。
结果,敌人真的是假投降。就在我军战士逼近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机关枪扫射。
排长杨军被打伤,战士周凤山壮烈牺牲。
这时,沈军长又接到消息,南线的5万多敌人已开始逃跑,正在向我方突围。
刘胜接到命令后,掉头参加阻击。
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打得敌军人仰马翻。
众多敌人仓皇逃窜,被我军俘虏。
一个中将司令官,试图骑马逃跑,也被我军神枪手王茂生,用枪将马打倒,将其活捉。
用敌74师师长张灵甫的话说,3天6万人,赶鸭子也没有这么快。
这时张灵甫也接到了电报,因为北部李副司令于莱芜以北地区,被解放军包围,失去联系。
所以他所率领的南线增援部队,一律停止前进,就地待命。
吐丝口镇的战斗取得了巨大胜利,有些人就有些骄傲自满。
比如连长石东根就喝醉了酒,举着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大刀和军帽,策马飞驰,目中无人。
甚至连沈军长站在旁边,也没看到。
他受到了沈军长的严厉批评。
莱芜战役以后,敌军也调整了作战方案。试图以三个兵团,分左中右三路,直扑我军所在的沂蒙山区。
张灵甫所率领的74师,担任了这次战斗的先锋,仿佛势在必得。
但他们忽略了垛庄这个地方的守备力量,非常薄弱。
为了分散和牵制敌人的注意力,沈军长命令部队从沂蒙山的西侧,插入到敌人的后方,鲁南一带。
国民党74师进攻坦埠失利,在我军东、西、北三路大军强大压力下,只能向垛庄狼狈溃逃。
然而孟良崮大山阻挡了他们的去路。
而且沿途都是高山大岭,呼应困难。
机械化装备,更是难以发挥优势。
他们通往垛庄的路,变得步步难行。
于是张灵甫下达命令,改道前进。
他的想法是,两翼顶住,掩护全军,翻过孟良崮,南下垛庄。
对此,他身边的董参谋长,很有顾虑。
因为如果当晚无法到达垛庄,那么情况很可能会发生改变。
可是张灵甫依然独断专行,并称这是上级的命令。
只是张灵甫万万怎么也想到,这正是我军布好的八卦阵,就等着他往里面钻。
沈军长的部队星夜飞兵,于拂晓前赶到了垛庄城外。
并且犹如奇兵天降,以极快的速度,神不知鬼不觉地,就夺下了防备空虚的垛庄。
一下子就切断了张灵甫下山的退路。
此时的张灵甫,已在孟良崮山上,一夜安逸,却不料早已延误时机。
此是74师的第一败。
第二败,便败在张灵甫的狂妄自大。
他决定死守在孟良崮,等待友军支援。
他的如意算盘是,以自己为诱饵,将解放军的主力吸引到孟良崮山上,然后让外线的友军来个大包围。
这下,他就可以中心开花,内外夹击。
然而他却忘记了,国军之间的相互拆台,早已是一盘散沙,哪有配合之说?
一旦遇到危险,都在比谁跑得更快。
可是张灵甫却仍在幻想,并为他的“中心开花”而沾沾自喜。
却不料早已被我军紧紧包围在孟良崮山上。
400公尺以上的高地,都被我军占领。
沈军长的部队也正从南面正在向540高地进攻。
这时,曾被我军俘虏的张小甫,回到了张灵甫的身边。
张灵甫对他的被俘大为光火,并狠狠扇了他两巴掌。
但张小甫还是把实情告诉了张灵甫,眼前解放军的几十万人,已经将孟良崮围成了一个铁桶。
他希望张灵甫能够为了74师三万多弟兄,弃暗投明。
然而张灵甫却执迷不悟。
直到他听到外围的国军出工不出力的消息,才终于意识到凶多吉少,大事不妙。
我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敌军的伤亡越来越大。
连敌机投放的补给也被我军捕获。
这时张灵甫唯一剩下的选择,只能是突围。
那么张灵甫究竟会朝哪个方向突围呢?
这成了摆在沈军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实际上,这也是沈军长和张灵甫之间斗智斗勇的大比拼。
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我军540高地部分阵地失守。很多人判断张灵甫会朝540方向撤退,然而沈军长却有自己的考虑。
因为他知道,张灵甫一向会用声东击西的作战方式。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获得胜利。这真是颠覆不破的道理。
果然,沈军长料事如神。
张灵甫的确没有朝540高地撤退,而是选择了385高地。
仅这一招棋,就让沈军长在这场比拼中,完胜了张灵甫。
眼看着不可一世的张灵甫和他的74师,劫数就要到了。
沈军长命令刘胜马上带三团去增援385高地。
并强调,不许放走一个敌人。
激烈的战斗打响,我军战士们英勇作战,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突围计划。
但刘胜团长却壮烈牺牲了。
当初在涟水与74师对阵时,我军牺牲了58团的苏团长,这次在孟良崮围歼74师,刘胜团长又被夺去生命。
这让埋藏在58团全体官兵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在陈坚的带领下,大家振臂高呼“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
震耳欲聋的喊声惊动了整个山野。
此时的炮火,已经打到了张灵甫的洞口。
可这时的张灵甫还在进行垂死挣扎,试图寻求增援。然而他得到的,都是“我们进展有困难”的回复。
枪如林,弹如雨,炮火连天,打得敌军落花流水。
在攻占孟良崮顶峰时,连长石东根率领战士们搭起人梯,攀上悬崖绝壁,直捣张灵甫指挥部。
这时,犹如热锅上蚂蚁的张灵甫,只好寄希望于张小甫,然而给过他很多次机会的张小甫,却无奈地说,晚了,人家不会上这个当了。
气急败坏之中,张灵甫一枪击毙了这个跟随自己多年,并一直视自己为偶像的“小弟”。
张灵甫被我军团团包围,最终无路可退,只能举枪自尽。
胜利了,沈军长所在的部队,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敌军74师。
一轮红日,刺破乌云。
解放军各路大军,在孟良崮上胜利会师。
红旗招展,欢声雷动。
电影《红日》,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于1962年8月。从拍完到上映曾费尽周折。
当导演汤化达和汤晓丹带着样片送审时,并没有被通过。后来他们根据修改意见,不断调整和补拍,但依然面临着被“枪毙”的危险。
直到1963年5月1日,该片才得以与全国观众见面。
上映后好评如潮。
这部电影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和《南征北战》一样,描写的是同一时期的三场战役——第二次涟水保卫战、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
相比之下,我觉得《南征北战》的视觉更为宏大,而《红日》而拍得更为细腻、生动。出场的人物虽多,但个个形象鲜明。
我觉得《红日》至少在三个方面,是难以超越,并值得夸赞的。
一个是对战争场面的还原,非常真实。
《红日》的原作者吴强,本身就是参加过这几场战役的现场指挥员,时任华野六纵政治部宣传部长,所以对这几场战役,非常熟悉。
二是演员的阵容,非常强大。
上影厂几乎动用了一半以上的“硬里子”演员,在其中出演角色,其中包括——
张伐扮演沈军长、高博扮演丁政委、中叔皇扮演参谋长、李农扮演师长、里坡扮演的刘胜团长、康泰扮演团政委陈坚、杨在葆扮演连长石东根、宋桂馥扮演排长杨军等。
另外扮演战士的演员有张桂兰扮演阿菊、张子良扮演秦守本、李英扮演王茂生、史久峰扮演周凤山等。
反派方面也是众星云集。
包括舒适扮演张灵甫、程之扮演敌参谋长、董霖扮演张小甫、于飞扮演黄旅长、梁山扮演周旅长、方伯扮演吴团长、石灵客串摄影师、张云立扮演王副官等。
大家所熟悉的上影厂演员如史淑桂、冯笑、徐才根等,也都在其中出演了角色。
而且跑龙套的,也都是明星,比如站在河滩上提着竹篮的姑娘,就是因出演《枯木逢春》而走红的尤嘉。
这样的阵容,从那之后,就再难出现。
而且他们的表演都很成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舒适扮演的张灵甫,相比较项堃在《南征北战》中所扮演的张军长,舒适无论气质还是戏路,都显然更加适合这个角色。
还有程之也将敌参谋长明智冷静的一面,给表现了出来。
影片还有一个不能不提到的亮点,就是吕其明为影片进行的音乐创作。
除了《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脍炙人口的插曲外,影片在各个不同场景的音乐设计,都很符合规定情景,而且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尤其每当74师出现时,旋律总会变得整齐且张扬,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张灵甫傲慢自大的性格。
然而也许正因此,电影一上映,便被打成“毒草”。
理由便是“美化了敌军”和“丑化了我军形象”。
其中杨在葆扮演的石连长在获得胜利后纵马扬鞭的场景,曾遭到过严厉的批判。
不过好的电影,大家仍然爱看。
所以当时出现了大家一边批判电影,一边又追看这部电影的奇特现象。
如今,哪怕59年的时间过去了,几代影迷仍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并且在年轻观众中,也大受欢迎。
认为它比现在拍的很多战争片,都更加真实、生动、感人。
战争场面打得精彩,看得人热血澎湃。
另外对反派也没有可以丑化,非常难得。
很多初出茅庐的年轻演员都因这部影片而成名,比如杨在葆。
唯一的遗憾,就是《红日》这个片名,明显不如《南征北战》取得好。甚至让很多观众都误以为是部“农村片”。
我想,如果换一个更加贴近孟良崮战役的片名,那么它的影响力,一定会更大。
优秀的作品,总是让我们百看不厌。那么大家都看过这部《红日》吗?感觉与《南征北战》相比如何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讨论。
我是雅清,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咱们下期节目,再会。
文/DJ雅清编辑部:阿杰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电影南征北战刘胜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