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戏要破纪录了!拍那么多动物。”
这部打破了纪录,并让网友狠狠期待的电影就是《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由尔冬升 执导,陈宝国 、马苏 、阿云嘎 、王锵 、罗意淳等人主演,即将于9月9日全国公映。
这部电影从拍摄之初就备受瞩目,被戏称为“B站大伙监制的第一部电影”。
《海的尽头是草原》话题度之所以这么高,主要是因为拍得太难了!影视界早有公论:拍戏三大难,拍孩子、拍动物、拍群戏。
《海的尽头是草原》不仅拍孩子,还是拍200+个孩子;不仅拍动物,还是拍牛羊马狼好多种动物,成群结队的那种,等于是把拍戏三大难排列组合、难上加难。
在刚刚释出的动物特辑中,我们看到剧组在内蒙古乌拉盖草原上拍摄的艰难历程,数以万计的动物“群演”一一上场,在变幻莫测的天气下,剧组竭尽全力尽心保护动物、尽力还原往事。
拍小羊羔的戏之前,剧组耐心地等待小羊先吃饱嫩草再说;马儿也是剧组的好朋友,尔导看守马舍过程中细心地弄掉突起的木棍,担心扎到马儿;剧组的勇敢牛牛也偶尔闹情绪,尔导便拿出胡萝卜哄它,给它时间恢复好再继续;......
拍动物戏难,一是难在人和动物之间天然存在的“沟通次元壁”难以突破,二是人在动物面前天然的优越感容易让人作出对动物不友好的行为,但在尔导的带领下,《海的尽头是草原》剧组方方面面地尊重、爱护这些动物“演员”们,充分尊重动物权益,以友好、有爱的方式一起完成了一幕幕艰巨的拍摄任务。
拍好孩子的戏更不简单。《海的尽头是草原》中有一场孤儿院的戏,现场有200多个小朋友,从选角、到准备、再到拍摄,每一个环节都无比考验剧组的耐心和能力。在尔导的vlog中,我们看到65岁的尔导甚至和4岁的小朋友“吵”起来了,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其实正是因为有这份童心,尔导才能和小朋友真正沟通,发挥出他们的灵气,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草原下一幕幕灵动的画面,为“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往事注入灵魂。
动物是一群,孩子也是一群,《海的尽头是草原》剧组如此难上加难、强“己”所难,也要拍好这部戏,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信念——让“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事件背后所体现的善良与大爱,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严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粮食急骤短缺,饥饿遍布全国。上海和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孤儿,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使这些孤儿度过难关,在周恩来总理的深切关怀下,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领导人乌兰夫将 3000 多名孤儿分批次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各个牧区抚养。淳朴的草原人民义不容辞地接纳了这 3000 余名受到死亡威胁的孤儿,悉心照料“国家的孩子”长大,如今他们已茁壮成长,并成为新一代草原建设者,在大草原上生了根。
尽管“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早已在大草原上成为一段佳话,但是,迄今为止,仍然缺乏大众范围内系统、全面、又兼具艺术性的传播,《海的尽头是草原》的拍摄,建立在对历史时间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考察的基础上,并通过诗意的镜头叙事展现出来,无疑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见证这段跨越民族的亲情、情同手足的团结情。
影片以陈宝国扮演的双胞胎哥哥寻亲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接纳、寻找、给予爱的故事,并在徐徐讲述的过程中,对“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诠释。
从儿时到暮年,从南方到草原,我们在影片中和这些“国家的孩子”一起跨越了山海与岁月,看他们从孤身一人到一家人,有饭吃、有事做、有人疼。草原人民用最朴实、最有力的生命赞歌,让我们看到这片土地上有最亲爱的家人,和一望无际的爱,证明了爱有多宽、情就有多广。
生在衣食无忧的年代,生在阖家幸福的环境,我们很难想象“三年困难时期”到底有多困难,更无法想象“三千孤儿”曾经面临着怎样严酷的生存考验,但好在有这部克服重重困难拍摄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它的诞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一颗颗善良的心,看到我们要传承的是什么,极具现实意义。
9月9日,一起走进电影院,看《海的尽头是草原》,目前预售已经全面开启,提前买好票,感受善良、传递大爱。
马苏电影玩命海的尽头是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