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收看了央视制作的一档节目《电影中的印记》,有一期的主题是重温经典影片《创业》。在节目现场,我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位老演员,很熟悉的身影,可是一时却叫不出他的名字来。倒是他之前出演过的那些角色,一一浮现到了眼前。
1964年,16岁的他出现在了现代京剧电影《天天向上》中,扮演虎头虎脑的中学生纪铁成。虽是少年模样,但唱功却老成,嗓音也厚实。唱念做打皆不俗,令人眼前一亮。
1974年,26岁的他又出现在电影《创业》中,将个性格耿直的石油工人油娃塑造得神形兼备。
1975年,他又在长影厂拍摄的《金光大道》中,出演了一言不合就发飙的朱铁汉一角。
这几个角色,都属于性格倔强、脾气火爆、直来直去的类型,因此他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一个“钢铁直男”的固定人设。
然而当时就有很多观众并没有记住他的名字。我想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他出演的都是配角。包括现在,当我再次在《电影中的印记》中再次看到他时,也是想了很久,才猛然在记忆深处搜寻到他的名字——朱德承。
各位是不是跟我一样,对这个名字已然陌生?并且都忘记这位演员的存在了?
所幸还有《电影中的印记》这样的节目,能够让我们再次见到许多老演员久违的身影,唤醒我们尘封的记忆。
朱德承是天津人。出生于1948年。他幼年时随家人迁居吉林长春。1960年,他考入了吉林省戏曲学校学唱京剧。因为他有天赋、肯吃苦,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很快就脱颖而出了。
1964年,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班排演现代京剧《天天向上》,其中戏份最重的纪铁成一角,就由他来担任。演得有模有样。
后来长影厂导演于彦夫将这出戏搬上银幕,朱德承也便有了首次“触电”的机会。
1967年朱德承从戏曲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京剧团做演员,演过一些现代戏。并因拥有一身硬功夫,以演武生戏见长。
1974年,长影厂筹拍电影《创业》,导演于彦夫又想到了他。经过十年历练,原本稚气未脱的少年,已经变成了一个虎虎生威的棒小伙。于彦夫见他身材精壮,便将油娃这个戏份很重的配角交给了他。
朱德承虽是戏曲演员出身,但他却并没有将舞台程式化的表演带到电影镜头前。看他在《创业》中的表现,颇为自然生活化,而且还将油娃塑造得个性鲜明,体现了一定的塑造人物的功力。
所以电影《创业》拍完后,他便被调入到了长影厂,从一名京剧演员,转型成了一名专业电影演员。
而也正是在拍摄电影《创业》期间,他和在其中扮演周挺衫的张连文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张连文比朱德承大两岁,像个兄长一样关心朱德承的成长。不仅教他如何面对镜头,而且在生活中也会给他正确的指点。包括朱德承谈对象,张连文也会告诫他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娶媳妇不能只是以貌取人。
所以朱德承后来的妻子,都是经过张连文过目之后,才正式确定下来的。结果果然日子过得红火,夫妻感情也十分深厚。
朱德承在拍完《创业》之后就马上进入了由林农、孙羽联合执导的《金光大道》剧组,在其中出演了根红苗正的朱铁汉一角。
他的这次表演再次获得成功。尤其是“朱铁汉和张金发(马精武饰)针锋相对”的那场戏,朱德承情绪饱满,慷慨激昂,内心感受层层递进,说到“这是大泉哥领着翻身户,穷帮穷干出来的”这句话时,更是掷地有声,那气势那节奏,着实令人感到惊叹。
我想看过《金光大道》这部电影的观众,一定都不会忘记朱铁汉用铲子铲掉了“发家致富”几个大字的场景吧。
朱德承所扮演的朱铁汉的形象,由此深植在了观众的脑海。
这之后,朱德承又出现在了电影《保密局的枪声》、《黄英姑》、《绿色钱包》、《佩剑将军》等电影中,多演配角,也多演脾气暴躁、刚直不阿的汉子。其中《保密局的枪声》中的阿纪和《佩剑将军》中的刘正元,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不过给我印象更深的,还是他在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中所扮演的何顺一角。这部根据蒋子龙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当时曾引起较大反响,因为它较为真实地反映了80年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所思所想。
朱德承扮演的何顺,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青年司机,整天吊儿郎当,还痞里痞气,没有正形。但在解净(方舒饰)等人的帮助下,他还是有了很大改变。
这个角色是朱德承主动争取来的,他非常珍惜。通过他的精彩演绎,使得何顺这个角色跃然于银幕之上,连原著作者蒋子龙也赞赏有加。
后来,他又演过《今夜有暴风雪》中的军务股长、《金陵之夜》中的顾顺章、《大侦探》中的郑署长、《开国大典》中的齐振云等角色,人各有貌,令人难忘。
80年代中期,我国掀起了一股“武打片”的热潮,一些武术运动员和戏曲演员因此声名鹊起。朱德承因为是京剧武生出身,拥有一身真功夫,所以也有了用武之地,但连拍了几部,小试身手,却并未泛起多大的浪花,终究未能成为“李连杰第二”,于是他只能另辟蹊径。
朱德承早在80年代就开始尝试做起了导演,陆续执导了《黑花杀手》、《抉择》、《横空出世》、《爱情宝典》、《风流少年唐伯虎》、《香樟树》、《宰相刘罗锅》(执行导演)、《女特警》、《暗花》、《天堂秀》等影视作品。其中也不乏上乘之作。
其实长影厂在90年代改制之后,许多导演演员都曾经历过阵痛,日子不好过,必须自己找活干。朱德承也是一样。他来到北京,几乎什么戏都拍,演过一些“烂片”,也导过一些好戏。最终在一帮朋友的扶持,总算干出了一些成绩来。
2015年,67岁的他还陪着93岁高龄的秦怡来到青藏高原,拍摄了电影《青海湖畔》。这是秦怡所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朱德承在其中担任了导演的工作。
我觉得朱德承是一个闲不住的电影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他似乎不是在演戏,就是在导戏,还四处寻找好的剧本,为此还曾惹上过官司。
2004年,朱德承就曾被原实验话剧院的演员肖鲁告上法庭。原因是他收购了电视剧《悲喜人生》的版权。然而在此之前,肖鲁因筹拍该剧而付给了导演郭宝昌8万元。可是因为拍摄资金未到位,所以肖鲁便将剧本版权卖给了朱德承。之后朱德承将《悲喜人生》改名为《宅门逆子》,并在郭宝昌的帮助下将其拍成了电视剧。
然后肖鲁想要向朱德承讨回原本已支付给郭宝昌的8万元导演费,可是朱德承和郭宝昌却认为那是郭宝昌改编剧本的酬金,而并非导演费用,因此对肖鲁的诉求予以否认。最终东城法院因证据不足而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我们从郭宝昌处,才得知了事情的缘由。
原来,早在1999年,《悲喜人生》的剧本就已经出炉,然后一些人靠着郭宝昌的名头四处拉投资,未果。这时是朱德承拿出35万元,解决了一些麻烦事,并投资和执导了这部剧,才使得《宅门逆子》得以与观众见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剧的诞生,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可是因为一生热爱电影,所以尽管演技精湛的朱德承始终都没走红过,但他却还是乐此不疲。直到现在,74岁的他,哪怕已经头发花白,可仍在为电影的事情而奔忙。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电影活动的现场看到他,每次他都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好像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一样。
这不,出现在《电影中的印记》中的他,就仍像年轻时一样思维敏捷,慷慨激昂,目光炯炯。谈起往事更是滔滔不绝。
他谈到李仁堂创作华程这个角色时的认真态度,为了拍好一个镜头,李仁堂会把前后几场戏的所有细节全都记录下来,写下的文字比剧本还多。
他也谈到张连文在塑造周挺衫这个角色时的忘我精神。拍“跳泥浆”的那场戏时,尽管那泥浆异味冲天,但张连文等人还是二话不说便跳了进去。
由此他感慨道:为何以前的电影那么好看,就是因为所有的创作人员都有追求。而他给现在年轻演员提出的希望是,物质追求少一点,精神追求多一点,而且精神上还要跟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才能拍出好的电影。
我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过去的电影人,为何总是那么干劲十足,不愿退休。我想,就是他们都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吧?正是因为这份责任感,才使得他们不负韶华,永不言败。朱德承是这样,很多和他同辈的电影人,也是这样。而现在,像这样的电影人,还有多少呢?
今天,当我们再次说起这位老演员,不知各位的眼前,是否又重现了他之前所塑造的那些角色?其中哪一个是各位最为难忘的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交流。
秦怡郭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