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很佩服香港演员的职业精神。
尤其一众男星。
还尚在活跃的这群演员。
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律。
作品产量奇高。
他们中知天命者有之,年过花甲者有之。
却无论是精气神。
还是对事业的执着心态。
皆令人叹服。
预判很有意思。
从已知推断未知,有客观“定数”,也有不可预知的“变数”。
当然也会有非常的难度。
尤其这个题目,人的选择会变,个体的思考方式千人千面,导致选择的各不相同,从而结果难料。
但如果是太简单的事情,也不用多费口舌。
所以,尝试行之。
巨头演员的定义其实很简单。
在商业为王的时代,能数十年屹立不倒的主角型演员,能以一己之力扛起商业电影重任、大制作电影的首选,他们很容易被挑选出来,因为数据会“说话”。
这是结合演员番位、片酬和票房成绩的结果。
至于那些拿小众电影或者票房下限当作票房号召力的言论,可以直接忽略。
涉及的演员当然就是刘德华、梁朝伟、甄子丹、郭富城和古天乐,以年龄为序,也是当下香港电影,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五个人。
一个硕果仅存的动作巨星,两个在商业路线上狂奔的演员,两个商业与文艺兼收的演员。
任何一个都难以忽视,每个人又特点和路线各异。
先从已过花甲之年的刘德华讲起。
刘德华1961年出生。
八十年代“五虎将”之一,九十年代封香港影坛“五大巨星”之一、香港乐坛四大天王之一,手握五座三金影帝奖杯、三个香港年冠票房,凭《无间道》进入香港华语片影史三十强,六位“内地破十亿票房演员”之一。
过去数十年,其实力与成绩的强悍毋庸置疑。
当下待映作品,有《流浪地球2》、《金手指》、《红毯先生》、《危机航线》、《潜行》、《战疫天使》和《香港地》七部,另有一部《莫斯科行动》已经开拍。
其他规划中作品暂且不提。
从上述作品情况,可以窥见两个情况。
其一是内地电影的比重越来越大,堪称冠绝整个香港影坛,七部待映和一部开拍电影,内地影片就占了五成,这个趋势还越来越明显。
这是一种有明显规划的事业重心转移,而非偶然的心血来潮。
其二是其投资、监制身份的突出和频繁。
他从九十年代设立天幕公司开始,就介入了投资和制作工作,当然随着天幕公司好几部电影的接连亏损,沉寂了很长时间,后来又以映艺娱乐重启投资电影的路线,先后投资了《天下无贼》、《江湖》和《再说一次我爱你》,并于2006年启动“亚洲新星导”计划。
其后陆续投资、监制并主演了多部电影,包括有《我知女人心》、《风暴》、《拆弹专家》、《扫毒2》、《热血合唱团》和《拆弹专家2》,而包括最新拍好的电影《危机航线》、《潜行》和刚开拍的《莫斯科行动》,刘德华都是监制兼主演的身份。
这也是一种很明显的信号。
不用怀疑。
这多部影片的制片人和监制身份,是刘德华在为最终转向幕后以及导演方向做准备。
相比此前黎明执导电影《抢红》的“冲动冒进”,刘德华这条路走得非常稳健,可谓“步步为营”。
其实监制的身份通常有三层含义,挂名、管成本或者主控品质。
挂名者无须多提,主管投资成本当然是监制的重要职能之一,而主控品质这一条,对于有意愿转向做导演的刘德华来讲,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方面通过与导演的磨合,可以验证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通过对电影审美和品质的“有限”控制,可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试探观众的反应,也可以带来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所以虽然刘德华目前尚在幕前,但已经在为更远的未来做准备,毕竟已经年过花甲,不可能一直在幕前“拼”下去。
再结合刘德华的职业履历和性格,以及早就表露过的“做导演”意愿。
这是显而易见的逻辑。
所以可以大胆预判。
就常态而言。
大约三年后,刘德华或将正式开启导演生涯。
但仍会介于幕前与幕后状态之间。
五年后正式退入幕后。
若心血来潮,或会自导自演。
对电影的完全掌控。
是其终极目标。
刘德华电影